定价机制不公利益怪圈难破民族医药工业现状堪忧

2006-11-22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1/3国内药企亏损。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神威药业等河北省知名药企负责人反映,体制、政策等方面原因让他们两头“受气”:国家连续对药品大幅降价,国产药降幅远远大于进口药,而低价药进入医疗部门后又陷入“利益链”的怪圈被冷落,加之受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影响,民族医药工业受到严重威胁。差别价格政策导致不公平竞争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连续多次颁布药品“降价令”。河北省发改委化工医药处调研员刘彦斌说,以每次降价的情况看,国产药降价幅度远远大于进口药,处于不利地位。我国药品大致分为专利药、原研药、仿制药,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统计,97%以上的国产药为仿制药,外资及合资医药企业基本占据了专利药、原研药市场。专利药、原研药因受政策保护,在历次降价中降价幅度都小于仿制药。在今年8月底的最新一次降价中,仿制药为主的国内品种价格普降50%以上,而“三资”制药企业的专利药降价幅度只有20%,原研药降价幅度也只有25%左右。  华北制药集团今年上半年亏损340多万元。集团营销战略部经理刘新彦说,由于内外资药品价格降幅有别,降价后两者价格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头孢曲松为例,降价前同规格(1g/支)的国产仿制药定价为20元/支,而进口药“罗氏芬”的定价为125元/支,价格比为1∶6。经过8月份的降价,国产仿制药价格仅为10元/支,而“罗氏芬”则为93.8元/支,价格比成了1∶9。在价格频频降低的同时,生产成本却急剧攀升,2004年以来,制药原料如粮食、淀粉和酒精、丙酮等产品价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再加上燃料以及运输费用的上升,对医药企业尤其是毛利率较低的企业形成了较大压力。国内制药企业再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据了解,主营业务收入去年列全国同行业第三位的石药集团,受降价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仅为去年同期的33%。权威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医药市场进口药占40%,合资药占30%,而国产药仅占30%。我国医药工业的年销售收入合计不及美国辉瑞制药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刘彦斌说,受内外资药品差别价格政策影响,民族医药工业受到的威胁还在加剧。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不公平竞争的直接后果是民族医药企业利润下滑,而更坏的后果是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偷工减料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今年的“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让老百姓谈药色变,令整个行业蒙冤。低价药的“天然劣势”一些国内医药企业的负责人说,药品大幅降价的初衷是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普及低价药。但在医疗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由于受医疗部门“利益链”影响,国产低价药在医院并不受“欢迎”,甚至价格越低越卖不出去,医生变着法卖“回扣”多的高价药。因此,单纯降价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目前各地普遍实施的药品招标,石家庄制药集团销售部负责人李剑清说,药品招标以同质低价为主要取向,不少企业为了中标互相杀价,不惜打出“零利润”的条件,因为中标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销售领域的“通行证”。但是,中标只表明某个品种可以进医院,而并不表明医院一定要采用这种药品。最终,患者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还是由医生说了算。在中标药品为进入医院而进行的“二次竞争”中,那些价格高、“回扣”多的进口药往往占得先机,低价药受到冷落。石药集团生产的几种低价药在不久前进行的招标中就出现了“一中标就死”的怪现象。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在当前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下,价格高的药品无论从医院的加价绝对值还是医生的处方费上均占有较大的优势。造成了价格越高越好卖的违背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事情。而这些价格高的药品大部分是进口药和合资药,价格低的药品大部分是国产药。现有的内外资药品差别价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怪现象的蔓延。多措并举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采访中,一些药企负责人从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对国外专利药实行定价保护是应该的,但对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进行保护,这种特殊待遇不合理。国家应考虑从价格政策方面实施改革,让超过专利期的药品不再享有政策的优惠。  第二,国家对医院开征药品经营增值税,建立药品价格的正向调节机制。改变目前药品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的反向调节机制,堵塞由于税收政策的不完整造成的大量偷漏税行为。  第三,提高医药市场准入门槛,防止恶性竞争。一方面可恢复没有新药不许开办新药厂的规定;另一方面可对GMP标准实行动态管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及时清理出医药行业。  第四,在可以取代招标采购的制度尚未定出来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应修改招标采购办法,组织由官员、专家、消费者和媒体监督的招标委员会,只负责制定招标品种的价格、质量标准和企业准入条件,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产品公平竞争。(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