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西医并重振兴河南中医事业

2006-11-24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即使是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极个别人关于取消中医的言论,无疑是错误的、无知的,甚至没有争论的必要。广大卫生工作者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的战略对策。

一、中医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五千年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创知识产权。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地位。中医药理论集“文、史、哲、医”于一体,包含着天文、地理、历数、人文等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传统医学之一。

第二,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千百年来,中医以其“简、便、廉、验”的优点,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为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河南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及时组建中医药救治队伍参与一线工作,大大提高了救治水平,在重症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输出病例的重大胜利;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增加了治疗手段,扩大了救治范围,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显示出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前景。

第三,中医工作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作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题词。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关于中医的提法从“团结中西医”逐步演变为“中西医并重”,说明党和政府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心在逐步增强。《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继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条例》之后,国家正在制定《中医药法》,并组织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中医符合世界医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从全球范围看,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中医药强调“天人合一”,符合 “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倍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人民的青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所接受,中医药交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大力发展中医是河南卫生事业的战略选择

河南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大省,加快河南中医事业发展,既是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河南省情,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的战略选择。

第一,有利于建设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将中医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简、便、廉、验”的优势,对于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弘扬中原优秀文化。河南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历代名医辈出,医史文化积淀深厚,《伤寒杂病论》等传世经典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挖掘弘扬河南中医药文化,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对于充实中原文化内涵,塑造河南文化品牌,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强省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有利于促进河南人民富裕安康。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工具和载体,中医中药密不可分。河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山水地貌复杂,生物种类繁多,中药材种类和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四大怀药”、山萸肉、金银花等道地药材品质好、产量大,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居主导地位。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化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河南中医事业的发展措施

目前,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如何发掘中医药宝藏,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卫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振兴中医事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特别是要正视中医事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比如,有些地方中西医并重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中医机构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中医队伍结构不合理,服务形式单一,优势发挥不明显;一些医疗机构弱化中医药的应用等;特别是一些庸医、假医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声誉,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管理模式。

(一)强化三种意识,明确发展思路

首先是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要从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中医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其次是牢固树立大卫生意识,认真思考中医事业和卫生事业之间的有机关系,自觉把中医工作融入到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局之中,通过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中医事业自身的发展,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带动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牢固树立大中医意识,也就是行业管理意识,不仅要管理好中医机构,而且要认真思考其他卫生机构的中医工作、中医药人员和执业行为的管理,真正实现全行业管理。通过强化三种意识,把中医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在谋划中医事业发展思路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二)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中医特色

首先,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重点,造就“名医”。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尊重老中医特别是名老中医,把传统师承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中青年中医药人员脱颖而出,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原名医。加强中医药理论和应用开发研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推进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要坚持以专科建设为重点,创建“名科”,塑造“名院”。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示范意义的中医重点专科,形成学科及专科技术优势。把培育“名医”与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重点专科为切入点,提高中医机构综合势力和竞争能力,带动全省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发展。

第三,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中医中药在农村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中医、西医、防保三位一体同步发展,扩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服务功能,提高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力度和贡献率,筛选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满足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提高应急能力,发挥中医防治疾病优势

积极支持中医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中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认真开展中医急症学术研究,加强中医应急救治工作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医院进入当地紧急救援网络;鼓励和支持各级中医院急诊科纳入当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网络。近年来,全省中医药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特别是在艾滋病防治等方面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积极进展。要继续组织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密切协作、联合攻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争取在最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一场闹剧不会影响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执行,也阻挡不了中医事业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始终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省情,以事业发展为第一要务,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理清思路,排除干扰,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突出特色优势,注重继承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服务网络,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障措施,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服务。(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