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让“治未病”服务百姓
2007-06-28
读了《中国中医药报》(4月16日一版)刊载的《治未病思想服务百姓前景看好》一文后,笔者为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挂牌成立,把预防、保健、养生融于一体,造福于黎民百姓的健康事业的传统精神拍手叫好:这不仅是落实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重大举措,而且是传统中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重返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利国利民、济世救人的善举!
记得笔者在孩提时代(20世纪50年代),祖母就说我是“肝火体”,她老人家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知道用传统中医辨体质的方法给我下“检查结论”,并叫我要多吃“滋阴”类食物,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同时,我又经常听祖父(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对他的病人说:你是“阴虚”、“阳虚”、“水湿体”、“气血不足”、“气虚”、“心脾两虚”体质,并嘱咐平时应注意调养,食用适合以上体质的凉、热、滋阴、补阳等食品或中成药。在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中,传统中医在药食同源保健食疗的推广应用,都是家喻户晓的平常事,就如家中必备的油盐酱醋一般,还有许多治常见病的草药,如马齿苋、蒲公英、艾叶、菖蒲、鬼针草、车前草、桑叶、菊花等,都有精彩的描述。在今天,我国广大农村、工矿企业还有喝“凉茶”、“六一散”(中草药熬汤)防暑降温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民间百姓的方言中,“上火”、“受凉腹痛”、“头风”、“气色不好”、“脾冷”(食欲不好)等,还深深烙下祖国传统医学“中医术语”的印记。
但是在21世纪,古代华夏民族黎民百姓生活的寻常事,在今天却要进行试点,虽然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事业是一件大好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却不能不令国人感到遗憾:由于长期以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缺失,以致现代年轻人和不少的成年人对祖国传统医学——中医缺乏了解,似乎是“天外来客”,不知与自身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更不知她竟是我们华夏民族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瑰宝”!
在近代,国人对祖国传统医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药”?它们来自何方?恐怕是一无所知。若有哪位记者有兴趣的话,不妨做一番社会调查便有结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卫生基础知识方面一贯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主要是西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对祖国传统医学在古代为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以及中医药在现代仍在为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对那些现代医学(西医)治不好或无法检查治疗的疑难杂症,而经中医用传统的辨证论治诊察治疗方法予以治愈的事例没有进行宣传教育,若长此以往,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与祖国传统医学渐行渐远,若干年后他们或许会跟今天来华学中医的“洋学生”一样,要漂洋过海到外国去学“中医”了!有位日本学者就这样说过:今天我到中国学中医,明天你们要到日本学“中医”!听了此话,国人将有何感想?
因此,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实施“中西医并重”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宪法精神,就应当加大祖国传统医学知识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学校基础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年青一代进行传统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课本中有选择地引进有关中医药历史源流、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著名医家及医学成就的基本知识,以及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和基本用药常识等,为国家培养中医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衷心祝愿“治未病思想服务百姓”的中医传统预防保健疗法中心在广大城乡、社区和农村生根、开花、结果,重放光彩!(原载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林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