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药店:卖药不“问病”?

中国医药报 2009-07-13

□本报记者 金亮

几天前,记者的一位朋友偶然提到现在到药店买药,营业员要么是“你点菜,我下锅”,要么拼命推荐你根本不需要的药……这让记者产生了好奇,记得小时候去药店抓中药,营业员都会问“是治××病的吗?”现在情况又怎样呢?记者将亲朋好友想买的药列出了一个清单,于7月6日对京城几家药店进行了暗访,看看敬业负责的药店营业员还有没有。

时间:7月6日13时30分

地点:丰台区方庄百姓阳光大药房

正好赶上一位朋友要买中药,我们一同前往。进了门,递上方子,营业员只确认了其中一味写得不是很清楚的药,并没有问是治什么病的。这张药方并不是医院的处方笺,只是随意写在一张纸上,药方周围还写了不少其他无关的东西。朋友说,她到这里买药,从来没有营业员问过要治什么病,也没问过方子是谁开的,她甚至经常拿着手机去抓药,给营业员看手机短信里的药方,照样可以“抓得出来”。不仅如此,负责抓药的人有时也马马虎虎,少抓一味或剂量搞错的事经常发生。

时间:7月6日14时

地点:丰台区大红门北京春草平价大药房

这家药店位于城乡接合部,附近有很多批发市场。进了店门,记者问有没有“止痢宁”,营业员痛快地说:“有!”交钱,拿药,没有多费口舌,两分钟搞掂。

时间:7月6日14时25分

地点:崇文区沙子口长春堂药店

这家药店地处一片居民区中。记者在这里求购参苓白术丸,同前一家药店一样,付款取药,店员仍然没有多说什么话。

时间:7月6日14时40分

地点:宣武区天桥和祥康药房

该药店位于中国疾控中心附近,面对新建的居民区。记者问有没有木香顺气丸,营业员拿了一盒药给记者,并把药品成分、说明那一面指给记者看。记者一边看,营业员一边问:“脾胃不太好吗?”记者说:“是。总觉得肚子胀。”营业员说:“那是脾胃不太好,有可能是脾胃虚,可以配点人参健脾丸吃一段时间看看。”记者说:“人参健脾丸家里倒是有,不过没吃;吃过补中益气丸,感觉有些上火。”营业员说:“有时候虚不受补,也容易产生上火的症状。”记者表示,回家可以尝试木香顺气丸和人参健脾丸一起吃。

时间:7月6日14时55分

地点:宣武区永安路友谊·仁博药

这家药店采取开架式售货。记者进店后,营业员便问要买什么药,记者说要买十滴水,营业员便弯腰从身边的货架上拿了一盒:“4.8元,一盒12支。”记者问:“有小包装的吗?”“没有,只有这种。”交钱拿药,没有再说什么话。也许,十滴水这种药的功效显而易见,不需要问什么吧。

时间:7月6日15时10分

地点:宣武区和平门金象大药房

这家药店位于和平门路口的北侧,也采取开架式售货。记者问营业员是否有芪蓉润肠口服液,营业员摇头说没有。又说:“有其他润肠的药,芦荟的。”记者提出要看一下,营业员站在原地没动,只是说:“你若非要你说的那种,没有。你要觉得别的也行,我再给你拿。”瞧这态度,还是不麻烦她了。

时间:7月6日15时30分

地点:宣武区前门医保全新大药房

该药店位于前门商业区,周围都是商店。记者在这里求购藿香正气水,营业员给记者拿了一盒,又拿出一盒清热解毒口服液说:“不如买这个。或者两种配合着一起吃。”她指着藿香正气水盒子上的成分表对记者说:“你看这些,都是中药,是纯中药的。”记者一听觉得有点“晕”,难道藿香正气水不是纯中药?她又说:“你看,这清热解毒口服液里边有金银花。你知道吗,非典的时候都用这个药……”记者更“晕”了,非典时用过能说明什么?包治百病了吗?

时间:7月6日16时

地点:宣武区珠市口同仁堂药店

记者在这家位于两广大街的药店里再次问起芪蓉口服液,两位营业员一脸茫然,显然是没有听说过这种药。她们给记者建议:不如抓点中药泡水喝。记者说,老人点名要的这种药,回家问问再说。她们又提醒说,老人不要常吃这些药,会产生依赖性,反而不好。记者又问红花油有没有,其中一位营业员问记者:“也是老人用吗?”记者愕然,从没听说红花油还有老人装和儿童装之分。她解释说,如果老人用,一般的红花油就可以;如果孩子用,建议用一种麝香××搽剂,对皮肤刺激性小。

记者手记

这次购药之行,记者求购的几乎都是中成药。虽说中成药大部分都是OTC,但其实其中的用药“门道”还是很复杂的。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几家药店中,只有一家药店的营业员询问了药与病是否对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还有一家药店营业员简单询问了患者的年龄段,但没有具体问病情。当然,还有一家药店店员关于“纯中药”的一番理论着实把记者搞糊涂了。剩下的几家,交钱拿药,没有多余的话。

或许,记者选择的药都太普通、太常用了,营业员认为根本没有必要问。然而,太普通、太常用就没必要问了吗?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晚上,一位朋友就向记者咨询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如何区别,上次吃了管用的银翘解毒片这次怎么不管用了。其实,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有很多疑惑需要解释。很多消费者可能只是上次感冒吃了这种药觉得管用,这次感冒就还选这种药,但却并不一定对症了。对于不懂医药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如果能有位专业人士把一把关,无疑用起药来会更明白、更踏实、更安全。

当然,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强制规定营业员必须问病卖药,尤其面对像记者这样进门就“点菜下锅”的顾客,以及不喜欢被“盘问”的顾客,“不问”不能说是“错误”。但是,药品零售行业毕竟是特殊行业,它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多问一句,就给用药安全多把了一道关。毕竟大部分到药店来买药的顾客都不是专业人士,店员和药师“多”一句嘴,传递出来的就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关爱。而关爱顾客的药店,也必将得到顾客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