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药机的革命
中国中医药报 2009-12-03
本报记者 任壮
中药酿神奇 煎煮有烦难
看中医,喝中药。乌黑的砂锅,各式的草药,明灭的柴火,氤氲的药气,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治病疗伤的典型画面。
中药组方是中医手中的“排兵布阵之令”,讲究一人一方,还要随证加减,那些“君臣佐使”配伍的饮片,经过一番煎熬,化身为汤液,也便似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捧起药汤,嗅着浓郁的药味,耳边心头就仿佛有这样的声音:“喝吧,喝下去病就好了!”
中药汤剂最具中医传统特色。而中药汤剂的煎煮,对药效有着直接影响。前辈先贤对煎药之重要性多有论述。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煎药之法有着诸多讲究和学问。比如煎煮容器的选择,药材的浸泡,煎煮时文火武火的转换,不同药材的先煎后下、另煎、包煎以及煎煮时间的控制等,而一服药又须两煎,甚至三煎。
对于大多数忙碌的当代人来说,传统煎药之法繁复,自己煎药费时费事,携带服用不便,于是,或弃中医而求诸西医,或对汤药“敬而远之”而借重成药。这种情形显然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中医药的服务覆盖面。
在作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的中医医院,曾长期沿袭着砂锅煎煮中药的千年传统。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学林回忆,直到上世纪末,该院还是砂锅煎药,当时拥有1000多个砂锅。煎药室只有五六十个平方米大,挨墙设置了一圈煤炉。每天,10来个工作人员要煎煮三四百服中药。接到当天的处方后,下午要煎第一煎,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煎第二煎,煎好的药还需灌入保温瓶保存,劳动强度很大。而煎药服务只针对住院患者,没有余力惠及门诊患者。
砂锅煎药是当时各中医医院煎药室的普遍状况。这从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也可以看出,该规范要求:“煎药容器以砂锅、瓦罐、搪瓷器皿为宜,或用不锈钢锅,禁用铁器”。而为数不多的显得现代一点的煎药室,不过是改用液化气炉,或使用电煎不锈钢锅。
煎药机问世 代煎药风行
然而,煎药过程的繁复与生活节奏的快速之间的现实矛盾,为中医药单位面向社会提供“代煎药服务”开辟了空间。而中药煎药机的问世,为“代煎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早的煎药机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煎药机相对于砂锅,煎药方便、药液易于保存、药效稳定,是中药煎煮历史上的一个进步。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引入煎药机。但是,因为其价格昂贵、功能单一,仅仅作为一种“洋玩意”、“奢侈品”,在少数医院和药店使用。
但是煎药机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为有识之士看好。本来是韩国煎药机在中国的代理商的一些企业,如北京东华原、天津三延等,开始华丽转身,纷纷自主研发和生产煎药机。他们针对国内医药单位的实际需求,推出了品种规格多样、功能更为全面的煎药机,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和价格,使煎药机大规模推广应用成为现实。
2003年的“非典时期”,中药汤剂在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凸现。争相分享“中药大锅汤”,成为各地防“非典”战斗的常见场景。许多中医医疗机构面向社会单位人群的煎药供应压力空前,煎药机的定单雪片般飞向生产厂家。占据了全国70%市场份额的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黎滨曾告诉记者,“当时,国家有关部门也给公司下达了紧急定单,公司组织力量加班加点,一天24小时生产线不停,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月”。
“非典”时期是国内煎药包装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更多的医药机构对煎药机从认识到认同,煎药包装行业从认知度到市场容量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煎药机的优点,业内普遍认为有减轻患者煎药负担,方便携带,延长了汤剂的储存时间;提高了煎药室的工作效率;能够保证中药汤液的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洁净、卫生等。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是最早应用国产煎药机的大型中医医院之一。该院专门设立了门诊煎药室,提供“代煎药”服务。该院药剂科主任李学林说,“门诊患者一直对代煎药有需求,但是如果没有煎药机,我们的服务就无法开展起来。”
当初之所以没有在住院部煎药室使用煎药机,李学林坦承,当时对煎药机抱着谨慎态度,主要从方便门诊患者出发引进来的,最初只有几台,并没有大张旗鼓宣传。依凭该科优越的实验设备条件,李学林组织开展了煎药机与砂锅煎药的对比研究。最初进行的是对可溶性固性物质的测量,得到的结论是,煎药机基本达到砂锅的煎出指标,符合临床用药要求。此后,他们才开始加强煎药机的宣传推广,代煎药和送药服务业务量有了不少提升。到2004年,该院住院部与门诊的煎药室合二为一,全部采用煎药机煎药。目前该院日均煎药达到500份。
与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步伐相随,全国大中型中医医院煎药室普遍使用了煎药机。在北京的三甲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大都拥有数十台甚至上百台煎药机。许多医院中药煎药室已经彻底摆脱了烟熏火燎的传统景象,展现出机器化生产的新面貌,成为中医医院现代化水平的一个象征。门诊代煎药服务也成为中医医院的一项大宗服务,如北京中医医院日均门诊代煎药达到300份,而到今年4月门诊煎药费被纳入北京医保报销范围后,该院代煎药很快达到日均430份。
同时,中医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医院以及遍布城乡的药店,也纷纷引进煎药机,开展代煎药服务。据北京东华原公司的市场调研报告,目前全国形成了上万台的煎药机年市场容量,国产煎药机也随着同仁堂等中药店的海外拓展走向了世界。
新型煎药机 开辟新境界
煎药机的使用,以机器自动化代替繁复人工,并以袋装药液形式方便患者保存、携带和服用,为中药汤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都带来了正面影响,也为中药汤剂在社会人群中的进一步普及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为了进一步促进煎药机的提升、改进和规范使用,该局在2007年针对煎药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报告总结了原有煎药机存在的7方面问题,涉及温度、时间、搅拌、均分包装、清洗等,特别是煎药机未能实现两次煎煮,也无法完成先煎、后下、文火、温火或急火等医嘱要求。报告指出,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中药饮片理化性质为依据,设计出既有传统煎药特色,又具有现代机械结构和智能操作特色的新型煎药机。
作为煎药机生产龙头企业,并拥有强大研发力量的北京东华原公司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煎药机研发课题任务。他们针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新型煎药机功能进行了自主创新研究,并与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等中医医院合作,对新型实验机进行对照验证,不断改进完善。
此时,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接受委托进行了不同煎药方法的验证、实验。这次,李学林以有效成分作为主要对照指标。实验中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药,同时做了一、二、三煎。实验结论认为,尽管煎药机一煎接近砂锅,但是如果实现两煎效果更好,三煎则性价比明显降低。实验为开发新型煎药机的二煎等多项功能提供了可靠数据。
随着各合作单位产品试用、功能及药效验证工作的开展并达到预期目的,新型煎药机研发渐入佳境,具备了自动两煎、自动加热调节、自动加水计量、自动搅拌、药物煎煮定时、先煎后下、自动清洗、防干烧、按药液总量均分装袋、药渣自动分离等功能。2008年底该课题通过了专家验收。
适应煎药机逐步广泛使用的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修订了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比1997年的规范,新规范对煎药机的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更换新型煎药机将是保证中药煎药室达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学林认为,“新型煎药机的使用,特别是两煎功能的开发,提高了机器煎药质量,患者普遍认可满意,这必将扩大中医药的使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今年一次性更新换代,引进了60台新型煎药机和配套的20台自动包装机。在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的煎药室内,煎药准备、煎药包装、后处理严格分区,煎药包装设备整齐排列,各种操作工作规范要求张贴在墙。煎药室负责人说:“新型机工艺流程全部由电脑控制,工作人员只须设定好命令就可以了。现在煎药任务比过去大,但是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工作压力明显小多了。”
东华原公司采取了以旧换新的新型机推广策略。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医院中医药特色突出,病房门诊煎药量都很大。该院早在七八年前就引进了5台煎药机。此次,又一次性更换配置了12台新型煎药机。院长宋兆普说,新型机全自动,省时省力,两煎药效更好。
新型机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前不久还到韩国参展,也让韩国相关企业感到惊讶。原来,尽管最早制造煎药机,但韩国煎药机一直停留在功能单一的一煎机水平。
据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引导的方向,目前国内主要煎药机厂家都在积极研制新一代以两煎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多功能煎药机。业内普遍认为,新型煎药机的推广,是中医诊疗设备发展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必将为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药发展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