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社区服务中大有可为

中国中医药报 2009-12-14

□ 邓泽潭 安徽省五河县肛肠病专科医院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中医药的基础在农村、社区,广大农民、居民需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关系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一是医疗。就近和便捷是卫生服务进入社区的特点,凡适合在家庭治疗的疾病都可在社区解决,这是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布局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师,应当熟练应用中西医两种手段,便捷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

一个技术熟练的中医,辨证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中,只用中药不用西药也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并在某些方面可以解决单用西药治疗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常导致腹胀,中药白头翁汤、香连丸止痢时间与西药相同,不会导致腹胀,对于卒中后遗症以中药加针灸治疗,其恢复肢体功能作用是其他疗法难以取得的。

二是预防。我国城乡已建立起了严密的现代医学预防监控系统,预防急、慢性传染病,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作为最基础的卫生服务单元,自然应承担本社区的预防任务。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不良生活习惯、紧张的工作、心理失调等因素,导致的肥胖症、肿瘤、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抑郁症、疲劳综合征等病的预防问题,已经提上了防治日程。如何预防这些疾病,从中医的角度讲,内容十分丰富。中医讲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五味不可偏嗜,起居有节,房事有度,不妄作劳,心境平和;讲究养身之道,谨避虚邪贼风,加强自身抵抗力等。

三是保健与康复。生理健康同时享有心理健康是社区保健的目标。保健问题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从人出生开始,生命各个阶段都需要保健。中医对保健问题有一套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持养有道是保健强身的宗旨,即要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要慎起居,节饮食,和喜怒,谨五味,规避有害于健康的诸种因素,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慢性病病人和残障人员患大病可去医院治疗,在康复期回到家庭,在社区诊治;残障人的康复训练,许多也都能在社区、家庭解决。社区康复采用中医方法,大有用武之地。

四是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实际就是健康知识的全民普及问题,如今奉行“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健康教育的普及特别重要。人们对自己生命各个历程的一般知识,对防病、治病的一般性常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对心理健康的了解,都要通过健康教育来普及、推广。

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资源水平总体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大部分是由政府办的一级医院、街道医院、门诊部改造而成,房屋陈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就医环境差。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收不抵支,发展困难,更谈不上中医科室的建设和发展,有些医院就没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有一定困难。

二是中医药人才匮乏。一些中医药从业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加之以收入高低看效益的观点,临床上大量采用西医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来创效益,中医药在社区得不到发挥。由于保障制度不到位,中医大学生不愿到基层进社区,这种“人才梗阻”的现象就需要政府给予相关的政策解决。

三是现有的转诊机制不健全。劳动保障、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详细的转诊制度,完善“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机制,从提高新农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上入手,真正发挥中医药在社区承担康复期治疗特色优势。

对 策

一是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政府明确提出大力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建设。只有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才能把基层的中医科室、中药房建设好,促进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使中医药在社区服务中大有用武之地,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二是政府要制定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退休老中医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单位返聘后,给予一定的资助带徒弟,这既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也会有更多患者就诊,不仅能培养徒弟,更能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其他科室、分流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一举多得。要想提高社区的中医医疗水平,要有政策鼓励大学生进入社区。建议中医药大学生进乡镇、进社区取得执业医师后仍留在基层工作的,其工资待遇应参照当地公务员,全由财政拨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医药人才的良性发展。

三是各级劳动保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确立详细的转诊制度。建议一般手术患者在大医院住院不超过一周(特殊重症除外),康复期回社区继续治疗,回社区治疗医药费报销比例应提高,门诊报销比例也应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分流病员,减轻大医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