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经方剂量与疗效关系的规律
中国中医药报 2009-12-22
本报讯 (记者吴潇湘)12月19日~20日,首届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暨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会议探讨了方剂药物量效之间的关系,一致认为,合理的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
中医临床关键在疗效,《伤寒论》方剂药味少而精,组方严谨,疗效确切,誉为“经方”。但因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后世对其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经方的剂量究竟是多少?1两约等于如今的1.6克还是15.6克?尚是疑点。
当前,中医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不如西医有优势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临床发现,突破《药典》规定用量的大剂量用药往往能够屡起沉疴。如治糖尿病末梢神经痛用120克川乌加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用至90克,疗效显著。其中川乌的用量为《药典》规定用量的20倍。
掌握了确切的药量,就能掌控疗效。而疗效又是评判药物剂量的重要标准,通过临床实践可以验证经方药物的用量和配伍。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正是以方药临床量效关系研究为中心,确证经方本原剂量,希望能形成对中医方药量效关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模式、关键技术和方法。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介绍,精确合理的大剂量用药对急危重症的病人至关重要。本项目结合实验室和文献研究,继承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总结以人为本体、随证施量的用量规律,形成中医方药剂量理论,为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研究将选用三个经方葛根芩连汤、大黄附子汤、麻杏石甘汤,分成三组,分别以一两约等于15克、9克、3克这三种大、中、小梯度进行研究,观察其疗效如何。试图探讨原本治疗某种病症的经方在多少剂量的情况下快速起效?有无治疗其他疾病的可能?这并非是一味地大剂量用药,而是要提出更合理、安全用药的科学依据,来证明中医药也能治急症、危重症。
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牵头,联合江西中医学院和北京、上海、天津三地中医药大学以及福州大学共同承担。通过对三个经方的示范研究,在临床量效评价基础上,通过物质基础研究、药效学研究,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构建经方多成分量变及效应的多维量效关系,形成中医方药“剂量阈”、“治疗窗”参数。
科技部基础司副巡视员彭以祺认为该研究瞄准了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融合多学科的力量,难度高却意义重大,并希望在五年后的结题会上,对量效关系的解释有一个清晰的研究回答。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表示,几千年来,中医辨证论治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量效关系。在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能立项,把握了中医提高疗效的关键,也抓住了如何使中药方剂包括药材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疗效的关键。
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李振吉说,这个项目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基础和临床研究相结合。临床医生为首席专家,这在中药领域的研究项目中并不多见。这样能从临床中提出问题,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研究结果又为临床服务。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我国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广大中医仍在临床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更能体现中医的临床水平。
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杂志社、解放军中药研究所、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