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中医经典不能限于“四大”
中国中医药报 2009-12-30
中医药历经千年的探索与发展,从古至今创造留存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典籍,成为中医药领域不倒的丰碑,为当今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如此丰富的文献典籍,中医药从业者全部研读显然是不可能的。有选择有代表性地阅读经典医著,成为广大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者必修的内容。众所周知,中医药经典主要是这几部医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等,这些医典除《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作者不详外,其他几部都是古代名医呕心沥血的传世杰作。这些经典医著形成了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体系,既有中医学基础理论、药物学基本理论,也有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达到了“理、法、方、药”互用互补、融为一体的医疗特色,形成了中国传统医学“医药不分家”的学术整体模式。
然而,在中医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在有关方面向大众普及和推介中医药文化时,对中医药经典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把中医经典圈定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即中医“四大经典”,这种说法在一些中医理论专著上有认同。在2009年11月25日贵报刊载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经典医著教学模式》一文中,也有类似的定义,它们都把药物学典籍排除在“四大经典”之外。
笔者认为,这种“重医轻药”的习惯,是不利于中医药整体发展的,因为它违背了传统中医学“医药不分家”的理念和“不知药不能成良医”的行医准则,排斥了中药学,割裂了中医中药相互依托的关系。也会使那些对中医了解不多的人,认为中医中药是两码事,给中医“废医存药”论者以口实。
在2009年7月13日贵报刊载《汉语与古籍文献、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一文中,作者虽没有引入中医几大经典之说,在例举的三部典籍中,就有一部是药物专著,可见作者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是理性的、公平的。笔者认为,“四大经典”之说遗漏了中药学典籍,中医经典中必须要有药物典籍的一席之地,或者说经典的界定决不能局限在“四大”上。
中医药经典是中医药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源泉,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祖国传统医学灿烂的瑰宝。在当今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研究中医药的氛围下,中医药的科研教学及权威部门,应给中医药经典以统一准确的界定,让中医药学术体系更完整、更科学。(胡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