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4-12

□ 刘世恩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学研究所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配来解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宇宙万物尤其对人类影响的学说。

运气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配来解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宇宙万物尤其对人类影响的学说,它集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地理学、人体生命科学于一体。在历史上,广大中医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朵中华文化中的奇葩遭受了本不应有的冷遇。

张仲景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玄冥幽微,阴阳会通,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张子和说:“不通五运六气,折尽医方何济?”意即,不精通运气学说,知道再多的药方又有何用呢?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指出:“若把《黄帝内经》喻为皇冠的话,运气七篇则是镶嵌在皇冠上的明珠。”

运气推测气象(以2007年为例)

大运也叫中运、岁运,主管全年的气候特点和物化特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根据甲子纪年法,2007年系我国农历第48个甲子周期的第24年,即“丁亥”年。《素问·天元正纪大论》说:“丁壬之岁,木运统之。”说明本年度为“木运”之年,丁在数为4,因为在象数学上,偶数为阴数,“丁干”则为“阴干”,所谓“阴干”也是指岁气不及的年份,由此推知:2007年应是“木运不及”之年。《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不及,燥气乃行。”

主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运分别主管一年之中的一个季节之气,年年如此,固定不变。均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即:木为初运——火为二运——土为三运——金为四运——水为五运。

因客运以当年年干所统的大运为该年客运的初运,按太少相生五步推算法,2007年客运的初运便是太角木,二运为少征火,三运为太宫土,四运为少商金,五运为太羽水。

主气即主时之气,把二十四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段,每一节段由一气固定主持,年年不变。仍按五行的相生次序排列,厥阴风木为初之气,少阴君火为二之气,少阳相火为三之气,太阴湿土为四之气,阳明燥金为五之气,太阳寒水为终之气。

客气随着当年岁支的变化,其排列次序也跟着作相应的调整,客气包括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之气。司天之气统主前三气(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和前半年的气候特点,在泉之气统主后三气(即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和下半年的气候特点。《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巳亥之岁,上见厥阴”。“上”指司天之气,2007年为“丁亥”之年,年支为“亥支”,那么本年度则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就此分析,第一,从本年度的司岁大运和司天、在泉之气的运气结合后则可推测出:本年度应以燥气、风气、火气为主要特征。

第二,2007年为“天符”年,所谓“天符”年是指统主一年的大运(岁运)与司天之气相符合。即同类相符而化合。2007年的司岁大运为“木运”,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运与气同类互生互化,便会出现“木同风化”的特殊气象,造成风木之气过盛而成灾。因此,在2007年年初,主运、主气同为风木主令之时,西藏和辽东地区出现了30、50年一遇的暴风雪灾情。这一灾情的发生,在运气学中早有预见。

第三,2007年农历11~12月,客气与主气加临后,出现了主气太阳寒水与客气少阳相火相克的“不相得”现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胜逆”,《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不相得则病。”这里的“逆”与“病”均指会出现异常气象或灾害性天气而使人发病,本年年底,我国南方五省出现的百年不遇的雪灾,难道这不是中医运气学与实际气候的又一次相合吗?

以运气学说化解大疫

据有关史料记载,两千年来,我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七次大疫,百姓死伤无算,当世之时,古今医学家无一不是以运气学说为有力武器,平息了重大疫情,挽救了在疫情覆盖下的芸芸众生。

东汉末年,朝政日非,军阀混战,伤寒大疫迭起,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感悟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将祖国医学深奥运气理论广泛运用于伤寒疫情的救治当中,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并开创性地将“太过”、“不及”的运气理论运用到脉诊当中(见于《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证治第一》),并把运气学说列为专篇,写入千古不朽的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见于《伤寒论·伤寒例》等篇章),为后世树立了运气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

公元1202年(即金泰和二年),岁次壬戌,木运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全年气候以风气较重为特征,是年,出现了大头瘟疫,“补土派”创始人李杲据当年运气状况,创制了“普济消毒饮”用于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经推广使用,平息了当时因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出现的“大头天行”(大头瘟)疫情。

公元1641年,岁次辛巳,水运不及,《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不及,湿乃大行。”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湿、风、火为全年的气候特征,是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疫病流行,传染猖獗,病死者不计其数,在众多医家束手无策时,江苏名医吴有性根据当年运气特点及病情特征,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是瘟疫之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天地间别有一疫气所感,在病机、病证、治疗等方面,均与我国历史上其他疫疾迥然有别,他指出:“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并在《瘟疫论·行邪伏邪之别》篇中说:“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所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必待其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方愈。”于是,根据其自设的表里分消法,创立了具有清热泄下、透达募原功能的“达原饮”等诸方,为平息当年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编写的《瘟疫论》被视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公元1955年,岁次乙未,金运不及,火气偏胜,当年我国河北石家庄地区病毒性乙脑大面积流行。当时,西医束手无策,死人甚众。周恩来总理亲点蒲辅周老先生帮助政府设计治疗方案,蒲老用运气学说分析后,判定当年天气偏热,主张用清热解毒之法,投以白虎汤加减治疗,短时间内该疫情即得到了平息。

综观历史,我建议加大运气学说内容在中医学教学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学习、学者研究,发展运气学说,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