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转化医学模式创建中医妇科临床研究基地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5-17
□ 吴效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转化医学”概念及其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生物学和病理生理的研究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但绝大多数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依然滞留在实验室的动物和细胞模型上,与临床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呈现相互隔离的态势,造成了许多研究成果未能或无法向实际应用转化,使得科研领域巨大的投入与疾病防治方面应有的效果不相对应,无法对人类健康产生有效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我国疾病谱已从急性病转向以慢性病为主,医疗消耗不断增加,医疗负担越来越沉重,慢病的防、治、控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正是鉴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严重脱节,建立二者间双向交流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凸显,转化医学应运而生。
转化医学是近几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并从概念逐渐转为热门的研究模式。目前,多将转化医学解释为“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 即从实验室到病床, 但这一过程是双向的,并需要反复验证,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回到实验台。
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打破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借助“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将基础实验研究与临床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进而建立基础科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共同关注基础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方向,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逐渐形成统一有效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转化医学的开展将会为研发新药品及研究新的诊疗方法开辟出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
转化医学研究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主要目标是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将同一疾病的病人进行遗传学上的分类,将疾病的进展进行分期,并全程监测,反复研究,获得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预防和药物治疗靶点以及愈后评价的新的、更加灵敏的生物标志物或替代性标志,向个体化诊疗及预防迈进。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将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
中医药学与转化医学的结合
转化医学的兴起给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创新的时代良机,将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新的诊疗技术的建立、普及与应用,还可以促进和加快中医药研究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借助医学转化模式研究,应用各种组学技术,针对证候发生、发展、分型、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筛选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并将其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顺应当前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有利于加快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临床基地为平台
探索中医药转化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育龄妇女发生率约10%,患者自身在胎儿期,表现宫内生长受限导致出生体重下降;在儿童期发生体重追赶现象,是青春期女孩超重、肥胖症和月经失调的高发人群。在生育期表现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异常同时波及母亲自身和子代发育,影响人口健康。采用“转化医学”模式,以青春期、生育期、妊娠期等3个妇女关键生殖阶段作为中医药防治控的切入点,用循证医学手段验证防治策略中关于针刺、中药和中医食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影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多囊卵巢综合征防治控项目研究为纽带,以研究成果共享为前提,以合理的经济效益分配为基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三级实验室、学会组织为保障,坚持将大学资源和医院资源相结合,临床研究和药物创新相结合,在基地建设、临床研究、新药研发、扩充和集成科技文献资源进行全方位资源整合,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的临床研究平台、临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带动黑龙江省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研究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物研发为主导,多学科交叉合作。采用循证医学手段,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慢病发生的三个关键生殖阶段,分别进行中医“调整调体”预防青春期发生率的研究、仙苓胶囊治疗生育期患者、中医食疗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即中医防、治、控“前移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提升循证级别,进一步转化研究形成多囊卵巢综合征慢病防治的基层适宜方案。
项目实施可直接产生中医技术、方法、方案等3~4项专利申请,申报国家专利。规范形成妇科行业多囊卵巢综合征慢病防治指南,推动相关疾病如青春期月经病、不孕症、妊娠糖尿病等诊治规范形成。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应把握先机,采用多种模式构建转化中医药学研究机构或团队。如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临床和基础以及药物开发为主体的区域性跨学科转化中医药研究中心联合体,吸引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或按基地建设方向建立“重点基地+学科+实验室+研究室的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模式;或是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还可以采用“团队+团队”模式:由研发力量强大的优势团队和知名专家联合攻关。
研究基地要重视探索更为灵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真正汇聚起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针对中医临床科研特点,建立并实施有利于基地高效运行的创新机制和管理措施,包括项目主任负责制、科研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更好地促进基地建设高效、可持续运行,大力开展转化性研究模式探索,促进转化医学研究,最终服务于患者。
(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重点研究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