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王汤药的“汤药”情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5-19
本报记者 周颖
编者按:王汤药用中草药治病救人,24年如一日,事迹感人,她是无数乡村中医的一个缩影。农村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农村中医药的天空是由无数象王汤药这样的乡村中医撑起来的。正是他们,靠着一针一药,翻山越岭,救死扶伤,守卫着我国县乡村中医药服务网络的网底,护卫着亿万农民的健康。他们的地位不高,责任不小,意义重大。我们向王汤药致敬,向所有的乡村中医致敬。
不负重托
以山村为点,全心服务
今年48岁的王汤药,出身于中医世家。由于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希望女儿服用汤药后能恢复健康,也希望她承传祖业,不负重望,故取名“王汤药”。
高中毕业后,王汤药选择浙江丽水卫校学习,后在浙江余姚市中医院跟随该院皮肤科主任戚元熏实习,掌握了用中草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42岁那年,王汤药还自费去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半脱产班进修。学习期间,她刻苦钻研中医理论,注重临床实践,技术水平进步很快。如今,不仅本地群众来找她看病,杭州、上海、江苏等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
发扬传统
以汤药为主,诊病开方
走进王汤药的药房,中药柜占了很大地方,除中成药之外,常用中药饮片有几百种。为方便患者,她还备有煎药机。如病人需要,一袋袋加工好的中药就可如约取到。王汤药说,熬制中药很严格,为保证药效,需要浸泡等程序。
在开阔的庭院里,牡丹、赤芍含苞待放,鱼腥草、败酱草绿色诱人,还有白花蛇舌草、枸杞、白及等。王汤药说,山乡有很多中药材,以后准备再多种一些,形成一个百草园,既能入药,又可观赏。
“我很少使用西药。”王汤药说,有些皮肤病滥用西药,副作用大,病情反复发作难根治,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如对荨麻疹的治疗,中医治愈率能达到80%,且副作用小,价格便宜。
一个来自浙江临安的姑娘,因虫咬后,胳膊上起了几个红包,又痛又痒,在当地打了一个多月的点滴,花了1400多元,没起一点作用。在小姐妹的引荐下,她慕名来到仙霞村卫生所求医。王汤药检查后,认为是丘疹性荨麻疹,开了一周的中药,只花费100多元就治好了。
坚守信念
以苦为乐,自建中药房
采访中,王汤药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岁月,当初的小诊所再简单不过了,药柜以其母陪嫁的书橱替代,诊桌是公公生前留下的一张破旧的裁衣台。刚刚毕业回到乡村,到她这里看病的患者寥寥无几,很多人还半信半疑。
一次,有位12岁的湿疹患者来求医,那时王汤药没有中药房,只好开张处方让其到别处抓药。服完3周的中药后,患者就痊愈了。其父激动地说:“没想到几服中药就治好了孩子的病,真感谢您呀!”
就这样,从一个、两个患者到三个、四个……王汤药渐渐忙碌了起来。6年后,患者越来越多。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充足的资金将中药房搬到家中,只是闲时去山上采些当地中药,为对症患者开些偏方验方。
“有了自己的中药房,我更有把握对患者的健康负责了!”
那年甲肝流行,同村有个甲肝患者找到王汤药。根据病情,王汤药给他开了一张清热化湿处方。3天后患者找来,说病情未见好转,胃还很难受。
王汤药检查处方后,又仔细询问他的症状,直到患者打开抓来的中药,王汤药才明白了:原来药店没有按处方抓药,方中的关键药物“茵陈”也已经发霉。王汤药十分伤心,下决心把中药房办起来。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后,贷款2000元办起了一个小中药房,虽然仅有几十种常用中药,但王汤药的心踏实了。
“苦耕春前片片土,笑看秋后粒粒收。”24年后,王汤药自建村卫生室750平方米,7名工作人员,年收入百万元,年门诊量万余人次,并成为新农合定点机构。
废寝忘食
以病人为先,无怨无悔
“只要身体一天不倒,就要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天。”
王汤药几年前患了右肾萎缩,但仍带病坚持为乡亲们服务,每天一坐就是几小时,常常到午后一两点钟才能吃饭。有时饭还没吃完,病人就来了,她总是撂下饭碗就进诊室。
1993年的一个午夜,她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一位患者家属说,自己妻子大出血急需治疗。王汤药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奔向患者家中。凭借多年工作经验,王汤药诊断患者为功能性大出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并一直守候到天亮。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她才放心离开。
王汤药想病人之所想,忧病人之所忧。炎热的夏天,她把电扇让给患者;寒冷的冬天,她给病人送上热水袋;对无人陪护的病人,既端茶送水,又将可口饭菜送到床前。对贫困患者或残疾者,她都采取或全部免费,或半价收费的方法,带钱不足者可先取药后付款。
由于王汤药的突出表现,她先后荣获“宣城市十大创业女性”、“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
支持儿子
以事业为重,扎根农村
汪星是王汤药的独子,去年毕业于芜湖市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受家庭熏陶,汪星从小就喜欢中医药,对中医药疗效充满好奇,对母亲也很钦佩。特别是每次看到母亲为患者不吃饭不睡觉的无私精神,在幼小的汪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给母亲减轻负担、也希望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汪星毕业后回到了仙霞村。
“在乡村医师这个岗位上坚守一天,就得做到无怨无悔!”对汪星的选择,王汤药很欣慰。她告诉儿子,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和艰辛,更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如果要坚持在基层,就要虚心学,好好干,不怕吃苦受累。
如今,儿子在母亲身旁学抄方,学诊断,学认药,尽心尽力。在母亲的指导和帮助下,汪星的诊断水平进步很快,现已能独立为患者诊断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