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张悟本现象”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6-03
最近曝光和评论“张悟本现象”的文章充斥媒体。之所以称之为“张悟本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像张悟本这样在电视媒体“热播”、图书市场“热销”而又身份可疑的“养生专家”不仅仅他一个人,还有“赵悟本”、“钱悟本”等等。其实,明眼人不难从他的观点中,挑出许多伪科学言论,但为什么他能够风靡养生市场,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背后还有人精心“包装”、热捧呢?
契合老百姓追求健康的需求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大量已经退休老年人和下岗失业的庞大人群,较长时间脱离主流社会,有闲有精力,渴望健康长寿。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强,部分人精神紧张,心身俱疲,体质下降,需要调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重视养生。有网民在评论“张悟本现象”时跟贴:“黄金有价,住院无价”,流露出老百姓对看病贵的担忧和抱怨。看病难、看病贵难住了老百姓,所以,看病不如防病,求医不如求己,全民养生蔚然成风。正因为有了老百姓强烈的需求,才催生了空前的“养生热潮”。但因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不高,文化水平还较低,对养生知识的辨伪能力还很缺乏,又容易犯迷信神医、爱走捷径、崇尚速效、急功近利的毛病,因此容易盲从、跟风甚至受到伤害。
媒体、出版机构难辞其咎
有些养生书名起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养生明星”在媒体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不严谨、不科学、不负责任,有些养生观点互相“撞车”,让受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果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不高,文化水平还较低,对养生知识的辨伪能力还很缺乏,那么,“媒介”是否应该替老百姓把把关?
比如说,电视及出版行业对什么栏目可以做健康节目、什么出版社可以出健康类图书是否设立规定;对到电视媒体做健康类节目和出版健康类图书的“专家”进行一下核查;另外,笔者认为应当组建医学专家顾问团为“健康类节目”和“健康类图书”保驾护航,确保健康知识的传播不出现误导和偏差。
张悟本是一个人,一张嘴,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能有多大的能量?即便误人,终究影响有限。而一旦借助媒体传播就会影响上千人、上万人。媒体和出版机构在普通公众眼里是很有权威的,因此,公众更容易衍生出对媒体、出版物的轻信和盲从。媒体和出版机构本应承担起质疑、揭伪的社会责任,而有些媒体和出版机构因为趋利行为而有意无意地成了“神医”的摇篮和托儿。
有人说:内行不说,外行乱说。笔者建议真正的名家站出来做科普,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其实,善于表达的专家不少,但越是医学大家,说话越是严谨。但严谨是不符合迷信神医、爱走捷径、崇尚速效、急功近利的公众“口味”的,这也使某些坚持收视率第一的媒体不愿选择真正的专家。看来让“媒体拥有更多喜欢的医学专家和让医学专家拥有更多信赖的媒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提示国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张悟本现象”之所以风起云涌,也提示国民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正规医学专家一般不会说“一定会”、“保证能”、“绝对好”之类近似拍胸脯打包票的江湖话。公众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辨识真伪,不给各式各样的造假者以可趁之机。
凸显法律和监管缺位
医生行医要有行医资格,否则是非法行医。一个人在诊所里非法行医,受害的是有限的一些人,而一个没有合法医师、营养师资质的人通过媒介传播与医疗、养生有关的“医事”,则贻害无穷。张悟本并不是第一个大红大紫的养生明星,在他成名前后,都有身份可疑的养生“专家”出过书,上过电视,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如果不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行政监管,不尽快制定和实施健康养生书籍出版质量控制以及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门槛,“养生明星”还会层出不穷,今天倒下一位,明天站起十位。(李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