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推动农村人才培养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7-05
地处皖南的安徽泾县是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发祥地。悠久的地域文化和山区丰富的中医药资源铸就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当地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同和信赖程度较高。
“与皖北不同,皖南的中医药基础较好。作为全省3个试点县之一,我们要通过规范、完善、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服务。”泾县副县长、农村中医药县乡村一体化领导小组组长汪玲介绍,从2006年起,该县开始探索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中医师和中药房,中医药工作者大都是中专和师带徒人员;132个村卫生室有一定数量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工作人员大部分能用中西医方法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
不传承中医药对不起祖宗
“中医单方、验方疗效独特,具有经济、实用、方便的特性,深受老百姓喜爱。”泾县蔡村中心卫生院院长叶伊昆告诉记者,这里有3位中医药人员,其中2个中医师,1个中药师。该院年收入120万元,中医药收入占30%。
卫生院位于大山深处,走进药房,古色古香的药柜排列整齐,药名标识清晰可见。叶伊昆介绍,这里有500多种中药饮片,基本满足当地群众需要。药材来源大都通过主渠道配送,也有从当地收购的,如沙参、桂枝、夏枯草、金银花等道地药材。
“不传承中医药,就对不起祖宗。”70岁的郑勇是乡卫生院院长5顾茅庐聘请的老中医,擅长治疗痹症。他一天最多可看17人,抓89服中药。
在中医科诊室,记者看到他正为一老人开药方,“症状:左脚红肿且痛,全身酸痛。诊断:湿热痹。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蝇头小楷,字迹端正秀丽。
黄环环是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半了。她说,农村病人对中医药有很大需求,跟随老中医抄方出诊,理论联系实际,既学到了诊疗方法、沟通技巧,也学到了做人做事的态度及精神。
翻过几个山头,到达汀溪乡。该乡卫生院院院长杨长兵介绍,全乡14000人口,9个村卫生室,其中1个中医,7个中西医,年龄最大70多岁,最小30多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同率达60%以上,中老年较多。
实行一体化管理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县中医院要认真开展对全县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业务指导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五统一’管理。”这是泾县卫生局局长万伙顺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的要求。通过一体化管理,可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完成农村人才培养计划。
县中医院作为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训乡镇卫生院派出的进修人员。目前已举行10多场专题中医讲座,各乡镇村中医药医务人员受训人次达数百人。
泾县中医院院长项小明介绍,根据安徽省《常用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教材要求,他们定期组织专家授课,如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中药熏洗、手法复位、牵引、刮痧等方法;讲课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的带教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灸、推拿、拔罐等基本技能的传授,都是现场演示和操作。
“实行一体化管理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叶伊昆建议,采取短期速成培训与中长期提高培训相结合,以解决农村人才问题。同时,挖掘有中医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员,如专治蛇咬伤、专治烫伤、敷脐法治小儿疳积等技术人员,统一组织学习。
乡镇卫生院作为人才培训的枢纽,一方面派员到上级医院学习,做好学生,另一方面承担培训村卫生室人员任务,当好老师。
在汀溪乡卫生院中医科工作的吴云,是安徽中医学院本科生。2008年毕业后,选择在家乡当医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到县中医院学习针灸、理疗已两三次了。每次回来,都组织村卫生室人员培训。问及今后的想法,这位已经在农村成家的大学生坚定地说,自己来自于农村,也愿意扎根农村。她希望今后能多到上级医院深造,学到农村实用的中医药知识,更好地服务父老乡亲。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
“开展县乡村一体化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项小明认为,目前,医院中医队伍结构老化,老一辈中医师越来越少,新进的中医院校毕业生还不能独当一面,青黄不接显而易见。
正在带徒的郑勇坦言,新一代中医文化素质较低,临床上讲到经典,学生不知出处,不懂意义。即使听明白,也不求甚解。因此,他要求学生背经典,临证后再验证,同时,带他们去各村体验中医氛围,让百姓认识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汀溪乡卫生院的二楼,一间大会议室是培训村卫生室人员的场所。杨长兵说,他们每月举行一次例会,或传达文件精神,或业务培训,一年培训中医药内容6次。培训中他发现,村医对于中医药理论一时很难理解,但对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却很容易掌握。
为解决师资问题,近年县中医院通过从外县或本县引进有知名度的中医药人才,并将一些业务骨干送到北京、上海等地进修,或由老中医师带徒,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一些高年资的中医业务骨干除分担教学任务外,医院还组织他们深入基层进行临床实践指导培训,担当起县乡村三级中医网的“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