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汤药和她的村卫生室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7-07
本报5月19日一版发表了题为《村医王汤药的“汤药”情》一文,报道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王汤药扎根山村24载,应用中医药为群众服务的先进事迹,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此,本报记者再赴安徽省宁国市仙霞镇仙霞村深入采访,发回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周颖
6月的皖南山村,到处一片郁郁葱葱。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王汤药的村卫生室就坐落在宁国市的青山下,绿水旁。
大门上,“仙霞镇仙霞村卫生室”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大门内,蓝白相间的两层楼房干净整洁。走进一看,诊室、候诊室、护办室、观察室、资料室、中药房、煎药房、仓库,以及电脑、电视、空调、饮水机、书橱等,一应俱全。身穿白大褂的王汤药与她的几位同事正在忙前忙后。
问起这村卫生室怎样一步步壮大的,王汤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村卫生室曾建在家里
王汤药回忆,自己嫁到仙霞镇岩山村(现合并到仙霞村)后的1987年,就在家里建立了村卫生室。当时,家门口有条河,病人到她家看病,要么绕远路过桥,要么就近从一小坝子上过河。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王汤药萌生了搬家的念头。那是一个夏天,雨水很大,小坝子被河水淹没了。一荨麻疹患者急着看病,就淌水过河,装在袜子里的300元钱不小心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王汤药知道后非常不安,先安慰,后看病,又给患者提供回家路费。患者非常感激,一个月后,又特地送来诊费。
为方便病人,2000年,她将村卫生室搬到岩山村的公路旁。这是借三姑子家的3间空房,分别作了诊室、药房和观察室。5年后,随着病人的逐渐增多,房子显然不够用了,她四处打听合适的房子。
镇上有个倒闭多年的纺织配件厂,一直闲置,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太多而无人问津。这个纺织配件厂在马路边,交通很方便。王汤药觉得是个理想场所,就费了很多周折将其买下。当时,处理各项遗留问题需要现款几十万元,王汤药的钱远远不够,她就贷款、借钱,东拼西凑付了首付,又陆续分期付款。纺织配件厂经过几次装修改造,变成了现在村卫生室的模样。
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
“王医生技术好、态度好、药材好,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找她看。”岩山村原村支书李白海说。当初,王汤药家很困难,三间土坯房子有一个旧的裁衣台子,中间摆放着一些药品,旁边还有一个小药箱,这就是她最早的行医家当。
王汤药刚刚毕业回村,找她看病的患者寥寥无几,不少人还半信半疑。当她治好了第一位患者后,你传我,我传他,患者从一个、两个到三个、四个……为提高技术,42岁那年,王汤药还去安徽中医学院半脱产学习3年。
王汤药的小姑子汪满娣告诉记者,随着患者的增多,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但还没有钱建中药房,只是闲时与嫂子上山采中药。采回的前胡、柴胡、山茱萸、车前草、金樱子、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活血藤等都是野生的,道地还便宜,嫂子为对证患者开些偏方验方,患者用了都说好。
6年后,王汤药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看几十个患者。但她知道,再好的医疗技术,没有好的饮片,等于白忙乎。于是,她贷款建起了中药房。
看到病人吃上了放心药,王汤药的心踏实多了。其实,为进药,王汤药也吃了不少苦头。当时最近的药材公司离王汤药的家有十几公里,一天仅有一班汽车,还得走不少的山路才能坐上。王汤药为了在药材公司等着发药,班车就错过了。于是,丈夫汪晓友就骑自行车带着她和药,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往返多次,才能把药都带回来。
如今,村卫生室的中药饮片有几百种,每次进药,她都亲自鉴别把关,根据饮片用量多少,她5公斤、10公斤进药,力求不积压。对发霉、虫蛀、潮湿、变质的饮片随时检查并清除,以保证药效。野生金银花、蝉衣疗效好,用量较大,她就到当地的药材收购站一次性采购全年的用量,回来进行挑拣、晾晒、分装、密封、保存。王汤药说,就近采购,一是药材道地,保持质量;二是较为便宜,患者可从中受益。
有的饮片不符合病情需要,她自己进行再炮制,如藕节炒黑,枇杷叶蜜炙,茜草、荆芥、黄芩、生地再加工,她都一丝不苟。因此,该中药房被当地药监和卫生部门授予“规范药房”。
医护人员不断增加
多年前,村卫生室的诊疗、调剂、进药、煎药等工作都是王汤药一人干。2001年,因病人增多,芜湖卫校毕业的护士胡扬眉来此工作。以后,又陆陆续续来了5人。包括王汤药在内,现在有两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调剂员、一名煎药师以及两名后勤人员,其中5人为大专和中专学历。
人员多了,业务量大了,收入也增多了。如何管理,如何分配收入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王汤药的经验是,人性化管理,即生活上关心照顾,业务上严格要求,收入上不亏待每一个人。有事准假,不扣发工资;她们的家人来看病,不收医疗费。
在此的工作人员都喊王汤药为王阿姨。跟随王汤药11年的胡扬眉说,王阿姨像妈妈一样,管吃、管住、管业务,每月发工资,年底发奖金,还带我们出去旅游。去年结婚,王阿姨陪送液晶电视、被子、衣服,如同嫁女儿一样。如今怀孕了,王阿姨特别照顾自己,不让干重活。
她告诉记者,我们身体不舒服,王阿姨就及时给我们免费治疗;生活上,她吃什么,我们吃什么。但在业务方面,她要求很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她带头学经典、学技术、学电脑,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如今,胡扬眉已经通过了护师考试。
“我在这里,如同在家一样,很方便,很快活。”来自内蒙古包头的翟羽佳是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和王汤药的儿子汪星是同学。得知汪星家有卫生室,去年毕业后她便来实习干调剂,直到现在。
翟羽佳是独女,父母曾在包头军区医院给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她说,可以离别亲人,舍弃城市,但割舍不了一份情。她说,王阿姨对人特别好,从不看重钱,把我们都当女儿看待,这是我最难舍弃的。
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工作特别忙,一名患者取药,自己只把煎好的中药给他,却忘了给他外用药。王汤药发现后,让她及时给患者送去,并给予严厉的批评。以后,自己发药时一是看清处方,二是认真仔细,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煎药的好坏,直接影响疗效。王汤药不仅指导煎药人员如何浸泡,还对先煎后下、布包、打碎等煎药环节都一一进行示范。买了煎药机后,她对中药的煎煮程序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后,要求煎药人员用药罐单独煎煮有特殊要求的中药,然后,将此药汁倒入普通煎煮的汤液中搅拌均匀,再进行包装。
负责煎药的殷永杰2008年来到这里。她说,开始煎药,自己一窍不通,王阿姨手把手教,自己学到不少东西。
王汤药工作再忙,都不会忘记她们的生日。不管谁过生日,王汤药都会备上丰盛的生日晚餐,亲手送上蛋糕和礼物,给她们以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