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并重的甘肃医改实践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7-23

本报记者 高新军

提起甘肃,人们大多会想到狭长的河西走廊、茫茫的戈壁滩和汇聚古代璀璨文明的敦煌莫高窟。在古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词中,喟叹西北特有的苍凉。如今,甘肃再次引起关注,却不是其丝绸文明和独特风光,而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走出一条“穷省办卫生”特色医改之路。记者日前就此赶赴甘肃采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省长专门过问、多次批示

由于地处西北,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甘肃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入少,而农村人口比例大,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发达省份尚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经济欠发达的甘肃该如何维护百姓健康?这是摆在甘肃省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其医改要突出自身特色。甘肃医药卫生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中医药。甘肃中医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善用中医药特色优势解决医改中的突出问题。中医药价格低廉,参与到医改中能显著节约医疗费用,还能带动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和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这样认为。

记者了解到,陆浩、徐守盛等省领导看病首选中医,吃中药,他们对中医十分信任,也非常重视中医药发展。对甘肃省开展的“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二人均作批示。陆浩指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结合,始终应是甘肃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甘肃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要通过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建设一支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医疗人员队伍,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徐守盛指出,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对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省委书记和省长同时给一个行业部门的学习活动做批示,这不仅在甘肃是破天荒,在全国也鲜有听闻。

主管卫生工作的副省长咸辉接受采访时介绍,甘肃是“中华医学之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敦煌医学和武威汉代医简蜚声中外。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品种著称全国,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全省70%以上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50%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这是甘肃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势。”

咸辉表示,甘肃各级财力困难,而中医药价格低廉,充分运用中医药,能节约医疗费用,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负担。“为此,省政府要求,支持和扶持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让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应有作用。”

今年3月30日甘肃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中,专列了关于中医药参与医改、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内容,强调要把中医药传统预防和治疗方法渗透到乡村各医疗卫生机构,并规定百姓只要在乡村用中医药诊治疾病,新农合就给予全部报销。

卫生厅长力挺中医

西医出身,却“迷上”了中医

甘肃的中医药发展,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维忠。他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西医出身,却对中医情有独钟。他认为,解决甘肃医疗卫生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一定要做到中西医并重。

“甘肃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甘肃的医改就算破题了。”跟记者交谈时,刘维忠开门见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980年甘肃门诊费用平均为1.62元,住院费用平均40元;而2008年平均门诊费达到194元,平均住院费达到4751元,分别增长100多倍。再加上基层农村缺少医务人员和高层次医药人才,病人多,医疗资源少,导致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能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且中医药在农村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中医是最‘划算’的方法!”

刘维忠说,解决医疗问题首重预防,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其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契合了预防理念。发展中医药、开展健康教育,能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让百姓少生病、晚生病。中医药治病疗效好、价格便宜,受病人欢迎。且中医药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尤其是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更是独具特色。

刘维忠认为,目前中西医发展不平衡,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因此,在他的主导下,甘肃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如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中医床位补助标准、鼓励基层提供中医药服务、调剂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使用、在乡村推广使用地产中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等。

“要扩大中医服务对象,必须让西医学中医,在综合医院发展中医,因为综合医院门诊量大,让西医也能开中药,才能扩大中医阵地。”刘维忠要求全省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并要求强化综合医院中医会诊和中医康复理疗工作。“我们在综合医院等级验收标准中加入中医指标,如果没有中医药参与,中医床位达不到5%,西医科室中药使用不达标,医院就不合格。这些政策逼着综合医院发展中医药。最近,我们提出要求,综合医院每个西医科室都要配中医人员,让西医科室变成中西医结合科室,这样,中医药就能全面参与综合医院医疗工作。”

采访期间,记者跟随刘维忠前往甘肃省中医院、甘肃扶正药业等单位调研,亲眼目睹了他对中医的重视和支持。在甘肃省中医院,刘维忠看望了在医院治疗的玉树地震伤员,要求医务人员,能用中医不要手术,能用中药就不用西药,既要治好病人,又不能让病人太痛苦。看到该院院内制剂“消肿膏”用于治疗骨折病人瘀血肿胀效果很好,刘维忠十分赞赏,并为其义务宣传,走到哪儿夸到哪儿,要求在各收治伤员的西医院调剂使用。在兰州佛慈和甘肃扶正两家制药公司调研时,刘维忠强调,要扩大地产药材药品的销售,把中药资源大省的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希望企业与医院合作生产配送在省内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同时围绕省内疾病谱的变化,开发中药新药。

记者在甘肃采访期间,所到之处都能听到人们对刘维忠的赞誉之词,甚至有人说“厅长迷上了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告诉记者,“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刘厅长对于甘肃中医药发展定位准确,思路清晰,决策正确。作为中医医疗单位,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对中医的重视和支持。”甘肃中医学院院长李金田表示,刘维忠找准了甘肃医改的发展方向,学院愿意为甘肃中医药人才培养尽职尽责。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乡村医生,都对刘维忠称赞有加,认为“刘厅长带来了甘肃中医药发展的春天。”

扶持政策突出一个“补”字

“西学中”活动、综合医院考核中医、多给中医优惠政策,各项措施条条务实

甘肃中医药发展好,好在哪里?好在政策。去年以来,甘肃突出“补中医短腿”的一个“补”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措施之实前所未有。

“西学中”活动掀起中医热潮

在甘肃出台的各项中医药政策中,“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影响最广,不仅在省内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和推广,其他省份纷纷效仿。

2009年年初,甘肃省卫生厅决定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要求中医人员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学。卫生厅特组织了经典著作师资培训班和西医人员脱产学习中医班,要求各地市州均要组织学习班,并把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医院等级评审、专科学科建设和卫生科研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还作为医护人员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条件,在西医职称考试中加考中医药内容,占技能考分的20%。

谈到开展活动的初衷,刘维忠告诉记者,当时偶然翻到1957年一期《人民日报》,上面有篇关于“西学中”的文章,让自己印象很深。后来有人找他告状,说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父因脑溢血在一家西医院治疗时,医生没有考虑病人患有胃溃疡,使用了大量溶血栓的药,导致病人因胃溃疡大出血而死亡。这件事对刘维忠的触动很大,他认为,西医急需学习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不能再出现这样的悲剧。此外,临床上西医大夫常常不加辨证滥用中成药,轻则无效,重则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中医人员也需结合临床对经典重新学习巩固。因此,刘维忠下定决心,要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主要是让西医人员学习中医思想,其次学习中医治疗方法。

通知一下发,立刻就炸了锅,西医反对声一片。因为这意味着全省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中医知识,甚至要脱产去学。有西医外科大夫跑到卫生厅质问领导,表示反对,“本身工作就很忙,哪有时间学中医,学中医有啥用?”甚至有人认为会影响职称晋升,向省里反映,表达不满。

刘维忠向省委省政府汇报解释了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陆浩、徐守盛听后表示肯定,并做出批示。各医院按照卫生厅要求,并就活动的意义对临床人员进行动员和宣传。反对声逐渐减少,经过一年来的培训和学习,不少西医人员认识到了学习中医的好处,主动要求参加培训。

去年,卫生厅委托甘肃中医学院、省中医院各举办为期6个月的西医学习中医班1期,各市州也举办了“西学中”班。省市共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700多人。今后3年,甘肃计划在省市两级每年举办脱产3个月以上的“西学中”学习班,培训人数省级每年不少于150人,市州每年不少于50人。

记者在甘肃中医学院了解到,针对培训周期长,学员层次高的特点,该校组织专家多次论证,制订教学计划。“西医学中医”班共开设《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8门课程。培训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培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结合讨论、课外作业、教师辅导等多种方式,同时聘请部分甘肃省名老中医进行专题讲座,作为培训补充内容。

负责培训班的该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魏东明告诉记者,刚开始西医人员对中医有排斥,个别人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逐渐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一届“西学中”学员、教医古文的宁越教授将自身经历讲给学员听,大家对中医改变了认识,不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还对中医的特殊诊治方法、临床验方开始钻研。

“从去年职称晋升的人数来看,参加‘西学中’活动,并未影响到职称晋升。事实证明,通过学习中医知识和其哲学思想,拓宽了西医人员的临床治疗思路,减少了病人的后遗症。真正受益者是老百姓。”刘维忠说。

中医阵地扩至综合医院和公卫机构

甘肃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强中西医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体系,要求各级中医药机构积极参与公共卫生、疾病救治、社区农村卫生等各项卫生体系建设。

卫生厅要求,各级综合医院要在门诊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住院部中医床位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在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修订中,将中医药作为基本指标。要求综合医院在西医科室疑难重症会诊时,邀请中医会诊,并把综合医院西医科室中药销售量、中医治疗人数等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的责任书中。

为何要让综合医院发展中医药呢?刘维忠向记者解释,综合医院发展中医不仅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医院自身发展,提高效益,减少医疗纠纷。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运用中医药调理妇女子宫环境,提高了试管婴儿的受孕几率;外科在手术前后使用中药或针灸,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还能缩短住院天数,医院效益大为提高;该院还专门成立了中西医结合介入病房,兼顾中医和介入的诊疗特点,取长补短,使介入病房医生临床化、中医化。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有成教授以前做脾脏摘除手术,病人术后总要发烧两个多月,占着床位,新病人无法收治。后来他给术后病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三四天就能出院。床位快速周转,“一床难求”的现象得到解决,医院经济效益迅速增加。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制订了《中医科及针灸按摩科发展规划》,在全院推行中医会诊制,在内、儿等科室已建立了中西医双重诊断病历书写等制度。

“有时候西医根据检查化验结果看病人已经治愈,而症状却还存在,如果后期使用中医药进行调理,则症状也能消失,大大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有这么多好处,综合医院为啥不用中医呢?”

对个别认识不到位、行动缓慢的综合医院,卫生厅组织人员以卫生执法的形式,深入综合医院检查落实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在省卫生厅网上公布,以激励先进,通报落后。对落实差、认识不到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将通报抄送各市州政府,记录医院的不良业绩积分。

近年来,随着非典、甲流、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出现,公共卫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去年应对甲流疫情中,甘肃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全省近300万人次服用防治甲流中药,取得显著成效,疫情短期内明显下降,死亡率大大降低。

正是看到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独特优势,甘肃省政府在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并决定,在各级疾控机构设立中医科,研究使用中医药措施预防疾病,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设立中医监督科,监督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中医药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此举从管理体制上确保中医药实实在在地参与公共卫生服务, 在全国尚属首创。

甘肃省疾控中心已设立中医药防病科,核编6人,主要承担应用中医药预防控制疾病工作,并开展相关科研和人员培训工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有了专门的科室负责中医药参与疾控,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该省提出,把中医药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向农村居民提供,在实施和推广公共卫生服务中积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

务实政策促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中医药发展离不开好的扶持政策。刘维忠明白,要让中医药成为医改的一大特色,在扩大中医阵地的同时,必须出台政策措施,加强中医药自身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

甘肃省卫生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四大优惠政策。一是在城镇医保中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中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在原来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再提高10%,起付线再降低10%。二是在医疗机构补偿中,各级财政要提高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其中省级达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的1.5倍,即每床每年2.1万元。三是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时,鼓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中医药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补偿倾斜。四是调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使用,目前第一批93种已确定并在全省范围调剂使用,同时适时调整中医药诊疗服务价格。该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由省级医改办专门为中医药工作下发的单行配套文件,在全国具有创新性。

在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方面,甘肃要求全省每个乡镇卫生院要推广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市州建成2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服务示范机构,每个县建成3个以上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在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中,提出中医门诊人次不低于全院门诊人次的1/3,中药收入不低于药品总收入的1/3,中医药治疗总收入不低于业务总收入的1/3。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地产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常见病疾病谱排序,组织名中医根据当地中药材资源和常见病疾病谱,编出10个左右以地产中药材为主、治疗当地常见病疗效确切的中药处方,在新农合中给予全额报销。

在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甘肃积极争取将12所省、市级中医医院列入国家计划立项建设,要求14个市州在编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县级医院建设项目时,至少列建1所县中医院。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推行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系建设与评价。确定在甘肃省中医院建设600张床位的全省中医骨伤科医学中心;确定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办600张床位的全省针灸中心。卫生厅3年给每个中心600万元资金扶持。

在人才建设方面,甘肃除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外,要求在为乡镇卫生院招录的1万余名执业医师和医学大学生中,中医药人员不少于1/3;全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通过师带徒的形式,让1000名中医骨干以3年为一周期,连续3个周期培养出6000名中医药高级和实用型人才;建立城市中医师下乡指导和基层中医药人员进城进修的双向培养机制,允许并支持农村优秀中医药人员赴外省进修学习。

让百姓受益突出一个“惠”字

在全社会营造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

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甘肃冲破了中医药服务主要在中医医院的固有观念,在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了中医药全面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提供了良好平台,在全社会营造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既扩大了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各级财政压力,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医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记者采访期间,中医药行业对出台的这一系列扶持政策感到欢欣鼓舞,而老百姓看病不仅获得满意的疗效,还减少了花费,真正受益。

中医医院特色回归

在甘肃省中医院的住院病房,记者没有看到吊瓶林立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病人床头的一袋袋中药汤剂和身上的一根根银针。院长李盛华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中医药不挣钱,脑外科、普外科等科室变成了纯西医,病人感觉不到与综合医院的区别。自从去年卫生厅出台政策,提高了中医床位补偿比例,全省中医药氛围很浓,临床人员使用中医药的积极性提高,中医药特色逐渐恢复。现在医院所有临床科室都在用中医药,所有医生也都会中医,针灸医师到每个科室会诊并参与治疗。而且药剂人员参与查房,监督医师处方是否准确、剂量是否得当。

病人在省中医院看病,疗效好,病程短,副作用少,经济负担小。用住院病人张大爷的话说,“中医特色回来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医院!”

政策有保障,中医由被动变主动,由于特色明显,疗效确切,来甘肃省中医院看病的病人逐渐增多,门诊量和住院人次翻了一番,日门诊达到1千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110%。

反对减少,自信增强

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甘肃中医学院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任。李金田院长看到了甘肃目前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机遇,适时调整中医课和西医课的课时设置,中西医比例由以前的6:4变为7:3。强化学生对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在现有学习的基础上对经典深入理解钻研,思想得以升华。

前10年,中医药毕业生就业目标都是在大城市,而随着省里一系列支持基层中医药发展政策的出台,甘肃中医学院及时转变就业指导思想,鼓励学生深入乡村基层工作,目前该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工作人数大大增加,充实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通过“西医学中医”活动,李金田发现西医人员对中医的质疑逐渐少了,中医药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该学院曾经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率也就10%,而去年录取的新生几乎全部是第一志愿。

院内中药制剂大有可为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的受益者。该院的古墨膏、止痛膏、湿疹膏、胖大海清凉润喉泡茶、生肌散等9种院内制剂被列入全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推荐(第一批)目录之中。这些制剂多为该院协定处方或老教授经验方,具有消炎止痛、祛腐生肌等功效,一直深受患者欢迎,此次调剂使用后,销量大增。该院十万级的制剂室即便扩大生产,仍不能满足需求。在院内制剂的带动下,该院中药使用率高达85%以上。

而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的最终受益者还是病人。以前甘南等地的病人必须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到省城兰州,才能开到这些院内制剂。而调剂使用后,病人在当地医院就能买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群众欢迎纯中医门诊

真气堂中医门诊部是兰州市城关区的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示范机构,虽然地处兰州城区边缘,且面积不大,但每天门诊和治疗的病人超过百人次。该门诊部以使用纯中医治疗且疗效显著而蜚声省内外。坐堂大夫谈升为甘肃省名中医李少波教授亲传弟子,运用中药配合刮痧治疗小儿高烧,退烧效果接近100%。此外,他运用中药配合按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具有独特疗效,来的患儿大多都是在大医院输液无效来求诊的。

记者看到,在针灸治疗室,每个治疗床上都有病人躺着接受治疗,而且屋外等候的病人排起了长队。“大医院滥用抗生素,小孩的抵抗力肯定会降低。谈大夫用的都是纯中医,而且疗效好,我们家长都愿意带孩子找他看病。”有患儿家长向记者表述。

记者翻阅谈升所开处方,看好一个病人基本为5服药,总价不过六七十元。相比在大医院输液打针动辄数百上千元的花费,十分低廉。如此经营,门诊部何以生存?城关区卫生局王军科长向记者解释,作为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示范机构,按照相关政策,真气堂使用纯中医药治疗,政府会给予适当补偿。

推广地产中药1元钱能看病

榆中县是甘肃省开展村卫生室推广使用地产中药治疗常见病工作的试点县,全县有野生中药材130余种,人工种植中药材12种。该县按照当地中药材产量确定了30种地产中药材,并对当地农民所患常见病进行排序,确定了10种农村常见病,组织专家拟定了10个中医治疗处方、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县推广。专家们还培训了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使他们能正确运用拟定处方,辨证施治。对于参合农民,使用地产中药拟定方的,可全额报销药费。

在该县和平镇祁家坡村卫生室,记者见到了65岁的村医赵洪林。他行医近40年,对村里的多发病十分了解。卫生室里有100多种中药饮片、30~40种常用中成药。试点半个多月来,他已经开出了20多张地产中药的处方。采访中,村里的陈宗义老汉来找赵洪林看病。“他是腰腿痛,属中医痹证范畴。”赵洪林边说边给老汉开起了方子,“黄芪、桂枝、白芍……”开完方子抓好药,赵洪林只收了陈老汉1元钱。“这个方子是拟定方,用的都是地产中药,因此病人不需要交药钱,只要交1元诊脉费就行。我们回头再拿着方子去找新农合报销。最近宣传得很多,村民们都知道吃地产中药只花1元钱,这几天开拟定方的多起来了。”赵洪林说。而在和平镇卫生院,拟定方每天开到了近百服。

走访中,村民们向记者表达了对省里这一政策的欢迎和感谢。“以前不敢看病,太贵了,现在好了,1块钱就能吃上中药,感谢党的好政策啊!”一位大妈感慨道。

在救治转入的玉树地震伤员中,中医药再次大展神威。各收治医院均使用了中医手法与西医手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临床救治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中医药参与率高达90%以上。尤其是中医传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医源性创伤小、病人易康复、医疗费用低、平均住院日短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各综合医院也因中医而受惠。甘肃省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中医门诊人次增长到去年同期的4倍,因为使用了中医治疗手段和方法,医保平均住院费用同期下降了570元,抗生素使用量下降了20%。

各乡村公路边的墙上,随处可见刷写的中医标语:“发展中医,利国利民”,“发展中医药,确保百姓安康”,“看中医,吃中药,疗效好,花钱少”……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下,在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中,甘肃中西医并重的大旗高高飘扬……

短 评

补中医“短腿”值得学习

高新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存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为保障基层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曾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医药的作用一度被忽视,中医药特色日渐弱化,个别中医医院严重“西化”。在高昂医药费用面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各地中西医发展不平衡,呈现出“西医腿长、中医腿短”的现状。

甘肃在深化医改中,根据经济欠发达和中医药资源丰富的省情,大力发展中医药,出台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鼓舞了中医药人员的士气,振奋了行业精神,更让甘肃人民群众享受到中医药的实惠,让高昂的医药费和有限的医疗资源不再成为横亘在百姓面前无法跨越的障碍。

开展“西学中”,在综合医院拓展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和乡村推广普及中医药,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且享受到中医药花费少,甚至全额报销的优惠政策;让农民不再“望医兴叹”。有病及时治疗,小病就不会拖成大病,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又减轻了全省医疗财政负担。甘肃花小钱,办大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改之路。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标志,是处理好两种医学并存关系的准绳,意义深远。甘肃补上了中医“短腿”,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维护群众健康,这是甘肃百姓之福。其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学习。在深化医改中,如何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对各地卫生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创新工作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