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方向 抓落实 发展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8-13
□ 毛得宏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文件后,中医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还面临不少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不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
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必须以综合实力为依托
中医特色优势是中医院存在的价值所在,中医医院必须突出中医特色,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又必须以综合实力为依托,否则,将成空中楼阁,难以为继。中医医院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应该在政府的主导和政策的扶持下,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增添设备设施、改善就医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提高中医院的综合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等是全国先进的中医医院,他们的中医特色优势之所以非常突出,正是依托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他们的综合实力已超过了当地的省人民医院。所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与增强综合实力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发展综合实力需要政策扶持
按目前的政策规定,医疗服务是按项目付费,中医收费项目少,费用低,政府和老百姓负担轻了,但医院和医生的经济效益不好。因而中医医生不愿意当中医大夫而西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要发展中医事业,中医和中医医院需要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扶持:
一是改变医疗服务付费方式,由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付费
按项目付费势必诱导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医院和医生会想尽办法增加医疗项目来达到多收费的目的,加重政府和老百姓负担;按病种付费可凸显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能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尽快实行。
二是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发展中医医院
近些年来,各级中医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综合性医院一样,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永川发生的几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如“12.14矿难、气站毒气泄漏、餐馆集体食物中毒、紫光化工毒气泄漏”等事件的救治工作中,永川区中医院救治的伤病员每次都是最多的。
其次,中医医院还自筹资金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为群众服务,为政府分忧,因表现突出而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用事实证明了中医医院的医疗急救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中医医院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但中医院发展之路仍然很不平坦,在国家“中西医并重”大政方针的落实过程中,存在某些地方领导和部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轻视中医医院发展的问题。
三是加强落实中医政策的执行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中医医院积累少,底子薄,占地小,设施差,设备陈旧,人员学历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学术带头人青黄不接,专科建设落后,学科发展上不了规模和层次。因此,党和政府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
但在执行中存在国家层面重视,到各级政府层层衰减的现象。中医事业要发展,关键是领导重视,关键是要加强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中医政策的执行力,使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支持中医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医药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及时与近代、现代科学相结合。所以,中医必须要走现代化之路,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水平上,而是要积极应用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为中医的发展服务。其实,有诸多现代诊断的仪器设备都可以成为传统中医诊断方式的拓展和延伸,比如CT、MRI、内窥镜就是对中医望诊技术的延伸和现代化;心电图,心电监护仪是对中医脉诊的发展和形象化,不能把它们统统归属为西医学的范畴之中。
五是中医医院应综合发展
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医学体系,包含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针灸学、药学等完整的学科分类。中医医院应该是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或者说是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综合性医院,与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对等,包含了内、外、妇、儿、骨伤、眼科、耳鼻喉科、针灸推拿科、皮肤科、肛肠科等等各科,不同于单纯的骨科医院、中医眼科医院等专科医院,这是必须明确的。而且,中医二甲、三甲医院与综合二甲、三甲医院是对等的,没有高低之分。
重庆市在对三甲医院的评审标准中,对中、西医三甲医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中医三甲医院的区别在于:中医院要在学科建设、重点专科建设、科研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人才结构中,中医药人才要达到60%以上,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建筑装修风格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重庆作为直辖市,只有一所中医三甲医院已不能满足需要。这次重庆市政府高瞻远瞩在总体规划中决定再建几所中医三甲医院,形成中西医并重的格局,有利于打破垄断,在区域内形成中西医院之间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局面。达到提高质量,改善服务,降低费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老百姓满意的目标,促进“健康重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