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也要 望闻问切

中国中医药报 2010-12-24

□ 彭长林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望病颜、闻病声、问病症、切病因”四个环节,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辨证施治医学观。普及中医药科普文化知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享用中医,更是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普及中医药知识时,也应学会“望闻问切”,就是要切中要害,把握共性,注重个性,望得准,闻得真,问得活,切得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说出大家最关注、最想知道的中医药知识。

“望”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不断地学习。中医药博大精深,有很多独到精辟的理论、方法,尤其是很多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群众最为关注的。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对科普知识了解得更多、更透、更深入。同时,医学科学在不断进步,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观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从而更多、更好、更准确地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

二是要关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使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激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关注。在此,笔者有几点建议:临床医生应把患者咨询的问题记下来,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解释,写成科普文章,这样的宣传内容往往是很多群众所关注的,切忌不要把给医学生上课的讲稿或者科研论文,原封不动地拿来当科普讲稿。此外,科普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简单、实用的方法也是科普的好材料。

“闻”就是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作为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管理工作者,在出台政策、制定科普宣传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确定科普宣传内容,既要听取科普专家的意见,也要搜集整理群众对科普宣传的意见。科普专家经常直接与群众接触,他们最了解群众需要哪些中医药科普内容,对哪些科普形式比较感兴趣等等。只有了解这些,科普宣传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科普宣传效果,提高科普工作质量,形成科普宣传品牌。

所谓“问”,就是在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前,首先向自己发问。比如这次科普讲座是讲给教师听的,怎样多说说教师的保健方法,怎样使用中医药方式避免教师群体所特有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其次是科普语言表达也很重要,通俗易懂当然是基本原则,但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在向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群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时,可以从中医理论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如果是给知识层次不高的人群讲,则可以结合门诊的特殊病例进行讲解。总之,原则就是中医药科普语言一定要是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否则就失去了传播的意义。

再次就是在科普形式中最好有与群众互动的内容,通过解答群众的提问来进行普及,效果往往更好。在科普讲座中,别老是自己一个人讲,既不回答听众提问,也不管大家能不能听得懂,这样的科普讲座是最不受欢迎的。因此,科普讲座中,要留一部分时间给听众,回答大家的问题,也可以让听众来演示讲座中提到的中医药按摩、导引等健康方法。

所谓“切”,就是在“望、闻、问”的基础上,对中医药科普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制定科普管理规定,准确把握科普宣传内容,创新开展科普形式,切实增强科普宣传效果。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如何切准中医临床专家的脉,让他们在从事繁忙工作的同时,主动、积极、创新地宣传中医药知识。因此,科普管理工作者需要进行思想引导、政策支持、激励措施,营造科普宣传的良好氛围。二是切准群众的脉,每次宣传结束后,都要认真总结,找出亮点,也就是群众对本次科普宣传肯定的地方,包括专家的语言、科普的形式、讲座的内容等等是否符合群众的口味,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总结,保证优点,改正不足,不断提高中医药宣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