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求发展——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教育工作侧记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1-07

本报记者 胡彬

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教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平提出:“进行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就是要以明确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领域为目的。在现代科技、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下,研究中医药在疾病的哪些阶段、哪个环节有特色和优势。知道中医药在哪些方面疗效最突出,知道中医药何时可做主导治疗、辅助治疗或者善后治疗。只有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思路清晰,中医药的治疗才能适时、适度、适宜,才能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会上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中医药科技教育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将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教育的重点方向概括为“顶天立地”。即一方面将中医药临床关键科学技术研究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增加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投入,积极培育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既着力于综合实力与高端竞争能力的提升,又立足于解决与老百姓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全面促进浙江科研教育事业发展。

强化资金投入

与创新基地建设

2009年,浙江全省人均GDP达6490美元,而全国人均GDP为3678美元。可以说,浙江省经济发展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在2008年全省财政投入增幅中,医疗卫生为27.2%,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累计投入创新体系建设经费约3.8亿元,科技项目经费2.8亿元,中医药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年内争取到国家中医药科技教育经费1.3亿元,省级中医药科技教育经费1.5亿元(不包括省政府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配套资金),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横向配套资金逾2.5亿元,较好地保证了全省中医药科技教育工作发展,在临床科研创新的“顶天”上做好文章。

在加强资金扶植的同时,浙江省加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优化中医药科技平台支撑条件。

目前,该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省政府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57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26个。现代化中药药效评价研究中心等7个中医药研发中心被列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平台建设计划。

据悉,浙江省在“十二五”阶段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改变科技资金投入的方式与方向。建立起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将政府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并且各中医药机构将业务收入的1%用于科研。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和科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浙江省5年来共举办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85期和375期,培训学员4万多人次。实现了为发展中医药科技教育事业,为中医医疗保健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人才基础的“立地”工作,将为解决基层群众的医疗实际问题起到巨大作用。

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机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机构的中医类别人员比例较低,与《浙江省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要求的“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60%”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中医药人才队伍中以年龄低于35岁、工作年限小于5年的新人居多。学历也以本科以下为主,职称以中级及以下为主,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高端人才较为缺乏。

因此,加大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特别是实施中西医结合研修人才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浙江省计划建立起创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西学中学习与研究生学历教育相衔接的配套政策,培育一批具备较高科研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据了解,浙江省将在加快中医药中青年临床骨干培养步伐上下大力气,除继续做好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培养的同时,还将启动“传统型中医师”培养。从继承中医传统学术角度出发,着力在临床一线的中青年中医师中,培养一批潜心中医临床诊疗、具备较深中医理论根底和掌握中医传统技术手段的“纯中医”人才,通过学习经典、强化临床、跟师临证等方式,培养“传统型中医师”。

另外,还将实施基层名中医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农村中医骨干素质提升、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项目,用以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临床实践开展科研

中医药科技发展要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顶天”与“立地”紧密结合。首先,科研立项必须基于临床需要,并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临床药物或技能。

据徐伟伟介绍,“十一五”期间,全省推广转化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100余项,推广使用58个中医药优势单病种诊疗规范,启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一系列喜人的科研成果背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此,徐伟伟表示中医科研应按照中医药发展的规律,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

首先,要加强优先领域疾病防治研究。遵循中医药特点,继承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研究方法,建立与中医药诊疗特色相适应的研究体系,积极探索临床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加强优先领域、优势病种的科技攻关。

其次,继续强化基层适宜技术的培养和推广,以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坚持政府引导和多方参与相结合、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寻找切入点。重视先进诊疗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此外,要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中医药科技产学研结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