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写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0周年之际

半个世纪的奋斗,半个世纪的凯歌。创建于1959年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

沧桑巨变,斗转星移。如今的医院,亭台楼阁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处处散发着现代化中医院的气息与活力,展示着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这个从昔日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门诊部基础上诞生起来的小医院,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承担着安徽省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医药临床专业人才的摇篮,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基地。

50年,弹指一挥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无数奇迹:初始规模从几十张床位发展到1100张开放床位;年门诊量从几十人次到突破70万人次;从简陋的普通病房到集多功能一体化的宾馆式病房……她正以自己高歌猛进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着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她用累累硕果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奋斗之歌,她用实际行动让中国的传统医学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以人为本

造就中医大方阵

人才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依托和载体。拥有一批德才兼备、创新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加快医院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更是兴院的根本。医院历届领导班子都将人才培养视为医院的命脉,把人才资源作为医院的第一资源,并通过“名医工程”建设、中青年专家评选、学科带头人遴选、名师带徒、西学中学习班等形式,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用人机制。

名老中医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徐经世、丁锷、韩明向、曹恩泽、梁文珍、刘益群、杨兴涛、周宜轩、鲍远程、胡国俊、陈子义、赵霭峰、张福忠……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他们中既有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又有博古通今的中医世家,既有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又有享誉江淮大地的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医院拥有一批学贯中西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又有才华横溢的医学博士,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成绩卓著,始终站在中医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前沿,代表着安徽省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高层水平,在重大疾病治疗和现代疑难杂病的防治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是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脊梁。

医院十分重视“名医工程”建设。多年来,通过积极开展“名医”和中青年专家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中青年学术骨干临床导师制,制订了名医及学术经验继承的相关管理办法,实行“名师带徒”的师承培养模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举办“名医论坛”、“科主任论坛”、“博士论坛”和“四大经典”研修班……名老中医们通过名医堂、名医之家、名医会诊中心、名医研究室学术平台,把临床实践经验,升华为精辟独到的中医理论,为后起之秀构筑攀登的阶梯,在第一、二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选拔考试中,医院有6人入选,医院的名医工作站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为“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站”。

人才是兴院之根本。医院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使得医院的人才动起来,活起来,先后开展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培养对象遴选活动,积极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使得一大批有影响的专家脱颖而出,人才引进工作不仅壮大了医院的人才队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医院的医疗工作,形成了比业务,赶先进的良好氛围。目前,医院引进的大批专业人才在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中出类拔萃,成为医院各领域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为安徽的中医队伍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始终瞄准医学发展和市场前沿,吸引、培养和用好了人才,医院逐渐形成了人才螺旋上升的良好格局。目前,医院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4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6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12人,江淮名中医5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教育厅、卫生厅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7人,医院名老中医和特色专家15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7人。这支实力强劲的精英队伍,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技无止境

科技创新显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不断探索与潜心钻研,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疗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医院承担了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0余项。在半个世纪的航程中,医院如一艘开足马力的“劲帆”,一直驶在中医学界的前列。

医院相继建立了免疫学实验室、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等一批国家三级实验室,内科气虚病证研究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临床科室承担着国家药品临床验证和临床科研的重要任务,为医院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科研平台的建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安徽省重点学科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医院先后与北京、湖北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8个临床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津贴制的实施,为临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院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管理,成立了医疗教学质量督导组,坚持课堂教学评议制度,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发挥多媒体和电化教学的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每日一方”、“每日一穴”、“每周一法”、“每周一术”系列教学方法,设立临床技能实验室,推行实习生“三基”培训和“三站”模拟考试,着力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医院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之高的医技水平,离不开其学科建设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目前,医院拥有设有临床一级学科20个,二级专业学科12个,医技科室13个,临床教研室15个,设有曙光门诊部,拥有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和名医堂等11个诊疗服务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专科专病),省级重点学科7个(专科专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3个,重点研究室1个。

发挥特色

提高核心竞争力

如今医疗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把中医特色保留并发扬光大,成为医院寻求突破的关键。经过几任领导的不断探索,医院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秉承新安医学精华,以特色和内涵建设为重点,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多年来,医院始终注重专科专病建设,对重点专病实行分级和动态管理,对重点专科建设大力扶持。医院在原有52个专病的基础上,精选优化了12个重点专病,形成医院发展的龙头效应。如今,在糖尿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病、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小儿肌性斜颈、腰椎间盘突出、盆腔炎等疾病的治疗上,已成为患者的首选。专病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专科发展。国家级重点学科呼吸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临床基地感染性疾病科、国家和省级重点专科脑病科、肾内科、推拿科、耳鼻喉科、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骨伤科,国家级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等一大批专科专病,凭借明显的特色优势、较强的诊疗优势、显著的临床疗效、合理的人才梯队、规范的科室管理,享誉江淮大地。

为了不断巩固临床疗效,使一批临床研究成果能及时服务于临床和广大患者,医院投入1200余万元兴建了3条制剂生产线,净化级别达10万级,可以生产16种剂型100多种常用中药制剂,为特色立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肝豆灵片、芙蓉膏、咳喘平冲剂、安中解毒颗粒、盆腔炎糖浆、丹蛭降糖胶囊等特色院内制剂在社会上有口皆碑,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的魅力。

在发展中,医院与新安医学一脉相承、兼容并蓄,“仁心仁术 博学博爱”的医院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凸显优势

中医药全面参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该院白衣战士都战斗在第一线。医院注重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克难攻坚,全力投入抗雪救灾、手足口病防治、抗震救灾、“问题奶粉”患儿救治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及时派出两批抗雪防冻医疗队驻守合徐高速公路南肥东出口处,向滞留人员发放药品,为医疗卫生防病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安徽省卫生厅通报表扬;先后向安徽太和、亳州派出6批共计20名专家,参与当地手足口病的临床一线治疗、指导工作,历时两个月,诊治病人近千人;医院参与制订了安徽省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控方案,促进了全省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筛查中,医院免费筛查7895例,确诊166例;尤其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医院及时派出了25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前往四川进行了为期34天医疗救援工作,广大医疗队员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巨大危险,舍生忘死,连续作战,抢救生命,共诊疗灾区群众2443人次,发放救灾药品及物资价值10万余元,真正做到了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充分展示了安徽中医学院一附院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怀;成立了收治灾区病员的“爱心病区”,接收了地震灾区派来的2批18名医务人员来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全院职工捐款近10万元,交纳特殊党费12万余元,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被安徽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09年,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专家的双重优势,在安徽省卫生厅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制定了《安徽省中医药预防流感技术指南》,并选派专家为全省培训防治技术骨干。与此同时,医院设计出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中医1号和2号防治甲流处方,并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医院还在门诊大厅向市民免费供应有预防作用的中药汤剂“清瘟败毒饮”,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派,医院组成专家调研组深入河南、山东等地了解甲流防治情况,指导防治工作,并结合安徽省防治经验,撰写了《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2009版)》初稿,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医院还积极完成各种上级指令性任务,积极组织参加“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和青年卫生志愿者卫生扶贫接力活动,每年诊疗患者近万人次。与省残联合作,多次赴黄山、阜阳、滁州、淮北等地市筛选残疾儿童进行矫治手术。通过全面参与,使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政府指令性任务中作用显著,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自我加压

建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是国家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医院按照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申报要求,自我加压,迎难而上,集全院之力、聚全院之智、汇全院之源,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特色优势,重点加强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临床研究队伍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将申报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明确到人。全院上下,同心同德,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安徽省卫生厅、省发改委和安徽中医学院的关怀指导下,2008年,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医院迈入了“国家队”行列。

基地建设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等领导多次莅临医院指导基地建设工作。医院将基地建设作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纳入医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的考核内容,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基地建设领导组,以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糖尿病工作组、科研协作组、国内及省内糖尿病协作网络。医院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专家论证会专题讨论基地建设相关工作。成立了基地建设办公室,协调解决基地建设日常工作;实行基地建设工作周报制,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对《安徽省中医院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总体建设方案》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完成了业务建设方案的编制并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基本建设可行性报告经安徽省卫生厅和安徽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已报送国家发改委进行审批。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医院将血管病变作为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的研究落脚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糖尿病治疗学研究;选取全省有地域特点的地区和人群,建立起省内协作网络,对省内糖尿病患者症候分别进行调查、分类,实现糖尿病病历电子化;邀请省内药学专家对糖尿病治疗方案进行论证,加快糖尿病中药制剂的研发工作,建成并完成了糖尿病研究型门诊和病房的设置、配置和运行,建立糖尿病研究室、实验室。同时,医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积极主动与各基地建设单位联系,及时了解各基地建设单位动态,不断完善病种研究方案,力争基地建设早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

目前,医院的基地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文化战略

切实提高软实力

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之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医院实际编制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坚持用环境文化渗透底蕴、管理文化凝心聚力、特色文化打造品牌、服务文化体现和谐、精神文化激发活力,让中医药文化之花香飘杏林。

“和、德、礼、精、诚、贤、仁、义、谦”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在每个病区,“中国医学”、“ 大医精诚”、五行亭、方圆之间、拓荒牛等寓意深刻的雕塑林立于院区,中医药实物、标本、典故、传统书画、中医人物画像、科普知识等,生动地展示在门诊、病房,形成开放式的中医药文化展区;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强化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领导集体和管理团队,强化以人为本,集中打造独具魅力的管理文化;特有诊疗技术,特色院内制剂、突出诊疗效果,育名医、制名方、建名科、树名院,把特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五级医患沟通制度”,医患沟通登记表”,“四心、四有、六要”和满意百分百护理服务,健康联系卡、夜间门诊服务等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ICU开展的重症患者磁板交流、骨伤科自制的卧床病人方便短裤,体位垫、神经内科设立的肝豆在线网,为医院特色服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每月一个主题的大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咨询活动,基层中医院建立中医疑难病会诊中心,中医中药农村行、学校行、军营行、厂矿行、社区行、中医健康大讲堂、中医宣传日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中医药服务。

在院庆50周年之际,医院开展了院训、院徽、院歌、50周年院庆标识征集活动,每年开展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十佳职工、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旋律的《让中华医学走向世界》,以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灾区34个日日夜夜,所表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素材,而创作的诗歌《抗震救灾安中人》,在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省活动启动仪式以及医院新春团拜会等大型活动上激情唱响。与此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田径运动会、卡拉OK比赛、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广大职工献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既陶冶了职工的情操,更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

创新管理

实现医院新跨越

科学规范的管理对一所医院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科学、规范、严谨管理与人性化的管理完美结合,打破了医院跨越式发展的桎梏。

建院50年来,医院从抓“一个班子、两支队伍、三个文明”入手,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创建“诚信医院”,打造“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院”等活动,强化医院管理,建立了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医院安全保障体系、优质服务评价体系、医疗费用控制体系,成为支撑医院科学管理的网络体系。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医疗法规政策学习,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召开医疗工作会议,突出医疗主体地位;设立医疗风险基金,实行医疗责任捆绑;建立三级质控网络,注重环节质量控制;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落实全员岗位职责;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临床操作水平;强化管理措施落实、出台激励考核办法,在医院内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医院管理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职工与服务职工结合起来,构建内部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实行民主办院,推行院务公开。“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已在医院蔚然形成。

深入开展行风效能建设活动;健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严格执行基建维修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制度。医院廉政文化建设成效卓然。

管理需要创新,创新意味蜕变,蜕变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成蝶后的美丽更值得骄傲。全国及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第三批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诚信医院、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个闪亮的光环在医院熠熠生辉。

如今,当你走进医院,拔地而起的是端庄典雅的现代化综合门诊大楼,明亮的大厅,整洁舒适的病房。和谐亲切的医患关系,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风温暖人间。50年的变化,是无法用几句话语能表述完整的。50年沧桑巨变,50年风雨历程。医院犹如一株参天大树,历经沧桑,成为一座耸立于新安源地、华佗故乡的入云丰碑,正向人们展示一幅现代中医院的辉煌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