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
传播医学知识,内容要正确无误,引用数据可靠,举例实事求是,切忌哗众取宠,片面绝对。例如,妊娠初三个月感染风疹引起婴儿畸形的可能性约25%,危险性最大是发生在母亲还不知道已经妊娠的时候,传播内容既能指导预防,又要避免造成群众的误解。
(二)群众性
健康教育的根本是以健康为中心,面对全社会人群的全民性教育。健康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这对于建立良好的行为定型,对于造就一代有良好健康文化素质的新人,具有决定性意义;健康教育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各种形式。例如,把“吸烟有害健康”的医学科学理论,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使烟民自觉采纳戒烟的行为。
(三)艺术性
为了保证健康教育取得较大社会效益,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有关危险因素,根据不同对象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自我保健要求,组织直观形象教育和视听电化教育,提高群众接受的兴趣。
(四)针对性
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均有不同的健康问题,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在认为水平、心理状态及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人群、不同卫生保健需求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进行因人施教。医生对基层卫生工作者健康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对不同对象应有所侧重。学校校医以合理营养、良好卫生习惯、戒烟、性知识、体格锻炼、意外伤害、口腔卫生等为主;工厂保健站医生以戒烟、酗酒危害、药物滥用、性行为、职业安全、常见病与职业病等为重点;农村医生以戒烟、酗酒、合理营养、卫生道德与卫生习惯、破除迷信、农药与意外伤害、传染病与地方病、口腔卫生、婚前、产前检查等为重点,以达到有的放矢,开展健康教育。
二、健康教育的基础
健康教育的成败在于使受教育者形成接受教育的态度,建立健康信念,激励健康动机,纠正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实现“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是流行病学、医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
(一)流行病学和医学社会学
包括教育对象所在社区中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危害程度、分布及作用规律;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等。
(二)行为科学
许多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有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抽样调查了726个县近150万人,结果经推算全国感染蛔虫的人数达5.31亿,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学学生。寄生虫感染中混合感染(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占43.33%,最多的人感染九种寄生虫。寄生虫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生食淡水鱼、虾、蟹、吃腌制、熏烤、曝晒等肉制品,饮用河浜水;另外,集贸市场家畜、鱼类缺乏食品卫生监督,使寄生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有目的地进行行为习俗的矫正,即可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用行为科学与健康教育解决人群的某些健康问题势在必行。1987年WHO提出的腹泻病控制规划策略,在五个主要策略中有三个是行为措施,即改善营养、安全用水和良好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习惯。但也应该认识到,行为作为社会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要影响和改变人们健康的偏离行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健康教育的形式
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有以下形式:
(一)大众传播
应用视听教育手段,通过报刊,组织收听收看无线电、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卫生节目,或录像、电影等对群众中存在的影响人群健康问题,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是传播卫生知识的极好形式。《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制订研究》要求在十年内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当地能收听到的无线电、有线广播中卫生节目每周总时数2~3小时,能收看到的电视台中卫生节目每周总时数1.5~2.5小时,人均卫生报刊占有率为1.2%,卫生报刊受益面为4.5%。我国开展的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也是一种动员与教育人民自觉改变某些不卫生行为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形式。这种形式是单向式传播,传播者一般无法直接了解教育对象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和反馈,但具有效率优势,如电视与广播,覆盖面大,仅电视覆盖率已达70%,是大规模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个体传播与群体传播
对个体或特定人群,应用口头、文字、视听等方式,通过健康咨询、讲授示教、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如医院向社会、向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幼儿园及学校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和工厂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愿望并提供达到健康愿望的方法和技术的一种健康教育形式,也是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已有健康咨询点、咨询热线和联络信箱、卫生报刊咨询栏目、医疗单位咨询门诊等形式。目前健康咨询内容侧重于三个方面:精神心理咨询;性、青春期健康咨询;长寿和自我诊断法健康咨询。这是一种双向式传播,传播者能及时得到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适用于小范围的健康信息传播。
四、健康教育的评价
对健康教育的效果,应进行系统、长期的随访观察,取得反馈信息,进行三个层次的评价:
(一)行动过程评价
分析健康教育项目规划中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行动的工作进度、发展水平及工作效率。例如,我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中采取降低吸烟率这一行动,提出在中、小学中全面发展“无烟学校”活动,规定1995年“无烟学校”达到50%,2000年达到80%的水平。
(二)近期效果评价
对开展健康教育后达到的“知-信-行”转变作出评估。如在减少吸烟危害中,到2000年,我国所有大、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都应包括吸烟危害的内容;在城市人群中使95%以上的人了解吸烟危害,1995年达到85%的水平,这是知(识)的传播要求。使相信吸烟有害的人数,1995年达到80%,2000年达到90%以上,这是预定的信(仰)的要求。行(动)的目标规定,我国男高、初中学生吸烟率,1995年分别控制在36%和25%;2000年分别控制在21%和10%的水平。
(三)远期效果评价
对规划的预期目的达到的程度作出评价。如我国1980年~1990年城乡居民每年因吸烟所致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死亡人数约150万人,其中有30%~40%的中年人因吸烟而中年早逝。《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制订研究》提出,到1995年降低10%左右,2000年降低20%左右,这是对减少吸烟危害人群健康活动的远期效果评估指标。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实行健康促进,其成效大小往往取决于人们的文化素质、个人毅力、知识信念、生活条件、社会条件及经济基础,而人的总体素质是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