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标本幽门螺杆菌与弯曲菌样细菌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和弯曲菌样细菌(简称CLOs)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为观察上述关系,我室1987-03-02自本校两所附属医院收集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施行胃切除手术标本84份,进行上述两类细菌的检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组84例,男76例,女8例;年龄29岁~68岁;病程1月~38a。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证实,胃溃疡27例,18例并胃粘膜慢性炎症;十二指肠溃疡17例,11例并胃粘膜慢性炎症;复合溃疡8例,3例并慢性胃炎;胃体癌25例,4例并慢胃炎;贲门癌7例。32例术前使用过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青、链、庆、卡、灭滴灵及痢特灵。无菌,剪取手术切下的胃大部组织中的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各一块,约1cm×1cm~1.5cm,pH7.4的PBC缓冲液1ml~2ml输送瓶内,微氧条件下,1h内送实验室检查,胃腔pH值采用pH试纸法测定。
1.2 方法
直接涂片镜检:将胃体、窦及十二指肠球部膜分别剪成碎块置pH7.4组织匀浆器中研磨成浆,取少量该匀浆涂布在载玻片上,固定,革兰染色,镜检,见革兰阴性呈螺旋状或呈海鸥状细菌为镜检阳性,反之为阴性。
分离培养:在制备直接涂片的同时,取上述组织匀浆0.5ml,接种在Skirrow选择培养基上(含万古霉素10ml/L,多粘菌素B250IU/L,TMP5ml/L),置微氧环境(O22.2%,N287.8%,CO210%)。35℃~37℃培养48h~72h后分离,无生长者继续培养2d~3d再分离,培养1周仍无生长者为培养阴性。据其在微氧环境,Skirrow培养基生长而在厌氧、需氧环境均不生长的特点,及典型细菌形态和生化反应结果作出初步判断。最后鉴定尿素酶(-)者为CLOS,尿素酶(+)为Hp(尿素酶试验以试管法为准)。
2 结果
2.1 细菌检出情况见表1,2,3。胃粘膜表面pH值范围2~9。
表1 Hp/CLOs-2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中的检出率
病名 | 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检出数/例) | 细菌培养阳性率(检出数/率) |
消化性溃疡 | 88.5(46/52) | 82.9(29/35) |
胃溃疡 | 88.9(24/27) | 88.2(15/17) |
十二指肠溃疡 | 94.1(16/17) | 81.8(9/11) |
复合溃疡 | 75.0(6/8) | 71.4(5/7) |
胃癌 | 68.8(22/32) | 57.1(12/21) |
胃体癌 | 72.0(18/25) | 64.7(11/17) |
贲门癌 | 57.1(4/7) | 25.0(1/4) |
2.2 病理特点
病理观察发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粘膜组织中,常见有弯曲菌寄生,数量随炎症加重相应增多,且呈丛状分布。细菌不但在窦部寄生,同样炎症波及体部时,体部粘膜亦有弯曲菌存在。个别粘膜正常也能检出极少量的弯曲菌,多单独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樟明显肠腺化生时,细菌量明显减少,多呈散在、单独分布。细菌多存在上皮层表面,尤其在胃小凹处更为明显。
表2 Hp/CLOs-2在不同疾病的检出情况
病 名 | Hp | CLOs-2 | Hp+CLOs-2 |
胃溃疡 | 7 | 4 | 5 |
十二指肠溃疡 | 8 | 1 | |
复合溃疡 | 3 | 2 | |
胃体癌 | 6 | 3 | 2 |
贲门癌 | 1 | ||
合 计 | 25 | 9 | 8 |
表3 胃十二指肠粘膜Hp/CLOs-2检出情况
胃体 | 胃窦 | 球部 | |
涂片阳性率(%) | 69.1
(58/84) | 71.65
(58/81) | 5.6
(40/72) |
培养阳性率(%) | |||
CLOs-2 | 25.0
(10/40) | 12.5
(5/40) | 13.9
(5/36) |
Hp | 57.5
(23/40) | 67.5
(27/40) | 50.0
(18/36) |
3 讨论
近10年,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少。Hp和CLOs胃溃疡检出率为57%~85%,十二指肠溃疡为90%~100%,胃癌为19%~25%。提出上述两类细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溃疡的病原菌,尤其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更为密切。而与胃癌的发病无直接关系。我室检测结果显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复合溃疡三者的检出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胃癌的检出率为68.8%,明显高于文献报道。胃体与贲门间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消化性溃疡检出率高于胃癌检了率则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42例阳性检出病例中,单纯Hp感染占首位,以窦部检出机会较多,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其次是单纯CLOs感染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胃粘膜分别寄生着不同的弯曲菌,以胃溃疡病例检出较高。组织学检查发现这类细菌多成丛寄生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尤其在胃小凹处。被寄生的粘膜细菌呈特有炎性改变,未被寄生者则正常或基本正常。因此,增加受检部位,可提高阳性检出率。病变早期若给适当抗生素治疗,随细菌杀灭,炎性粘膜可逐步修复正常,但仍有复发的可能。Glupczynski等观察,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治疗急性胃炎有效,但停药后1个月,100%病例弯曲菌再现,胃炎复发。
弯曲菌的感染不受胃腔pH值的影响,本文阳性检出病例中,胃腔内pH为2~9。可能是这类细菌主要寄生于覆盖在胃粘膜上的粘液层与胃上皮细菌之间,尽管胃腔内pH变化很大,但该层pH值通常保持在7.0左右。张振华等用透射电镜观察在壁细胞泌酸小管内可见到幽门弯曲菌CLOs,指出该菌有耐酸力。
现已证明这两类细菌非人类共生菌。人类胃粘膜上的弯曲菌来源问题至今仍不清楚,有文献提示在某些物胃粘膜上也能检出这类细菌。人体内弯曲菌是否来源于动物,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