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祛寒药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临床使用温里药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3.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若是真寒假热,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亦虚忌用。

四、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附子(附:乌头,草乌)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处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附药】1.乌头:植物来源和附子相同,亦为乌头的块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乌头有生、制两种,通常处方写制川乌,即为乌头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换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无白芯为度。取出拣去豆腐,晒至半干,切片,烘或晒干,或轧碎如绿豆大小,供临床应用。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阴疽、跌打伤痛等症。一般不作内服,外用敷治阴疽,有消散作用。

2.草乌: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乌头属植物块根的通称。

制草乌炮制方法同制川乌,性味功效与用法亦相似。生草乌作用和用法,同生川乌。

【按语】1.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但现在上海地区种植乌头,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2.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朮,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朮,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4.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静注毒毛旋花子?,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肉桂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箘桂树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

【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

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

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

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处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阴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语】1.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肉桂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以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红、溲清便溏、脉浮大无力等“戴阳”的症候。

2.肉桂与附子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但两药各有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症,每多选用;又在峻补气血之中,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如十全大补汤。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仅与附、姜等祛寒等药同用能益火消阴,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能助阳益阴,而且可与寒凉药同用,如滋肾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气化,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等症,不宜应用。

干姜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等症

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附药】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供药用。性味辛苦大热。功能温中止泻,止血。适用于寒症腹泻、虚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时出现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与补气、补血药物配合应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2.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方剂举例】理中汤《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

吴茱萸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降逆止呕,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脚气疼痛,以及经行腹痛等症。

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气止痛的广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气止痛的台乌药、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脚气疼痛,可配舒肝活络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临床上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还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肾虚寒、腹痛泄泻。

2.用于肝胃不和、呕吐涎沫等症。

本品能疏肝理气,又有降逆止呕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等同用。

此外,根据近人经验,治蛲虫病,可用淡吴萸三钱,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头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连服三至五剂。

【处方用名】吴萸、淡吴萸(每斤吴茱萸用甘草一两煎汁浸泡,泡至吴茱萸开裂为度,晒干用。辛烈之性稍减。)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吴茱萸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根据临床体会,以止痛与止呕两种功效为最佳。凡肝气郁滞所致的?痛、头痛,肝胃失调所致的胃痛、呕吐,吴萸是常用的药品。

2.吴萸是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这是两药功用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呕而腹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脘痛,吞酸嘈杂,吞不红,无热象者。

高良姜(附:红豆寇)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呕吐等症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温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与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因为它温中散寒作用较好,所以还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用。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种子。性味辛热。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适用于脘腹冷痛及饮酒过多以致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煎服。

【方剂举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蜀椒(附:椒目)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胃腹冷痛,寒湿泄泻等症

本品味辛大热,善散阴冷,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治胃腹冷痛,可与党参、干姜、饴糖配伍;治寒湿泄泻,可配苍朮、陈皮、厚朴、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缓解疼痛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或吐蛔等症

本品有驱蛔作用,在临床上常与驱虫药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对于吐蛔病症,常配合乌梅、黄连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附药】椒目:即是蜀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满。适用于痰饮喘息,水肿胀满等症。一般用量为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蜀椒丸(《外台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胡椒

【药用】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胡椒性热,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菝等同用;也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泻。

胡椒又是调味品,少量使用,能增进食欲。

【处方用名】胡椒、白胡椒(为成熟已去壳的果实,作用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实,作用较弱。去壳,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散剂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荜菝

【药用】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及脘腹疼痛等症

本品辛热,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纲目》附方中,用荜菝为末揩之,另煎苍耳汤漱去涎。

【处方用名】荜菝(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荜菝丸《世医得效方》:荜菝、炮姜、丁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泻之属于寒者。

毕澄茄

【药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呕吐等症

本品功能温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适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脘腹胀闷等症,常与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2.用于寒疝疼痛等症

本品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吴茱萸、香附、广木香等药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浑浊等病症。

【处方用名】毕澄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毕澄茄、香附、吴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丁香

【药用】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呕吐等症

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热呕呃,因本品性温,则不宜应用。

2.用于肾阳不足,及寒湿带下等症

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与肉桂等分,共研细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

【处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药用花蕾,功效较佳,晒干用。)、母丁香(药用果实,功效较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小茴香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调中和胃。

【临床应用】1.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坠,胃腹冷痛等症。

本品功能散寒理气止痛,为治疗寒疝腹痛、睪丸偏坠的常用药,可与橘核、荔枝核等配伍应用;又能温中散寒止痛,对脘腹冷痛,可配合吴茱萸等药同用。

2.用于胃寒呕吐、食少。

小茴香有调中醒脾之功,能开胃进食,故可用于胃寒呕吐、食欲减退之症。

【处方用名】小茴香(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大茴香:又称八角茴香。系木兰科常绿小乔木八角茴香树的果实。性味、功效与小茴香近。用量也与小茴香同。

【方剂举例】暖肝汤《景岳全书》:小茴香、肉桂、沉香、乌药、当归、枸杞、茯苓、生姜。治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一、温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湿药)、肉豆寇(理气药)

二、温中止泻:炮姜(止血药)

三、散寒止痛:艾叶(止血药)

四、温肾:乌药、九香虫、沉香(理气药)、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