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共商自律青霉素原料药出口风险能否化解?

2004-10-22

据新华社电(记者秦晓宇 王攀)我国是世界青霉素工业盐出口第一大国,2003年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左右。然而,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盲目扩大产能、相互压价的现象,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出面下,我国几大青霉素原料药厂商将于本月22日齐聚北京,共商青霉素工业盐的行业自律问题。

今年7月,印度有关方面以我国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量增价跌”,对其相关产业造成冲击为理由,启动了变相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内容大体是:已经取得青霉素工业盐进口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第一批货物清关之后,3个月内出口完毕,不再延长出口期限。同时,还暂停了1个月青霉素类和6-APA进口许可审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金延介绍,我国每年向印度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2003年为71%。印度对青霉素工业盐的暂时封关,直接导致了7月份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量环比骤跌46%,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产业顿时陷入了全面危机。

印度青霉素进口审批工作在8月底重新恢复,而且印度近日已将先前规定的清关后3个月的出口时间限制放宽到半年。根据记者目前在广交会上得到的消息,全国青霉素工业盐主要生产商中的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山东鲁抗,都陆续开始向印度出口产品。就在看似已经风平浪静之时,国内企业却要坐到一起讨论行业自律问题,此举意义何在?记者带着这个问题,电话采访了正在北京筹备此次会议的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

乔海利表示,开这个会的目的,是想再次向企业灌输行业自律的重要性,直截了当的说,就是希望在会上达成青霉素工业盐“限产保价”的目标。他表示,如果国内企业不联合起来“限产保价”,产品出口将再次“量增价跌”,这无异于给外国制造贸易壁垒提供口实。乔海利强调,从单个企业角度看,“限产保价”将会对其出口量产生一定影响,但提升到整个行业的层次来看,这一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贸易壁垒风险,为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保驾护航。

据乔海利介绍,其实“限产保价”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经提出。医保商会曾于去年7月31日和9月29日两次出面协调,使国内几大厂商达成《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自律协议》,限制出口数量。但最终因河南新乡华星制药厂拒不执行而导致协议破裂。在广交会记者通过对华药、石药、哈药和鲁抗4家制药企业的采访发现,企业在为自己的短视尝到苦果以后,就“限产保价”的提议已经基本能够达成共识。这4家企业的人士都不同程度对“限产保价”提议表示赞同,其中华药和山东鲁抗的态度尤为积极。

据介绍,华药、石药和鲁抗在印度“特保”风波中损失都较为严重,这3家不约而同采取了转产、开发下游产品来应对。与之相比,哈药的损失就要少得多,据哈药的刘志斌称,原因主要是该公司销售渠道多元化,出口地除了印度以外,还集中在南美、非洲一些国家。

除了盲目扩产、大打价格战以外、销售渠道单一也是导致青霉素工业盐遭遇出口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乔海利认为,哈药拓宽销售渠道的做法很好,值得同行业学习,切莫在一棵树上吊死。据了解,对于拓展新的市场,只有华药一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据陈京亮介绍,当前公司决定在保住印度市场的基础上,向欧洲、中东地区进军。与华药的看法截然不同,石药集团外贸部陈芳则认为,就目前的国际青霉素市场形势,拓展市场难度较大,公司暂时不会采取任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