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打基础"普通招式"造就吉林通化医药城

2005-02-23

据新华社电(记者杜学静)吉林省通化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发展医药产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建设“医药城”战略至今,目前已成为我国北药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其药品遍及全国,通化东宝集团的人胰岛素已打入欧洲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通化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医药城”。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化还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不太发达的地区,自然资源与周边相比不但没有什么特色或优势,而且相对来讲还比较落后。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通化市中小企业抓住国内中药市场升温的趋势,利用兴办药厂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采取了一些规避当时政策的做法,例如前开诊所、后办药厂的模式,邮寄中医院(诊所)院内制品(制剂)等销售方式,一段时间,通化企业纷纷抓新品种、上新生产线和扩大销售队伍,包括后期向社会发股票集资等,掀起了你追我赶大办药厂的热潮。

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提出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决策,加快发展中药产业。1997年,通化市率先建立吉林省第一个医药高科技产业园区。政府把支持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作为重要支撑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间投资包括长春等城市的闲散资金对通化医药企业的投资。

由于企业成长迅速,利润回报丰厚,引发一些创业者的诞生,包括部分市领导、一批机关干部和国企技术人员先后下海,陆续进入企业寻求发展,国内一些大学、研究院所也开始与通化药企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把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拿到通化进行产业化。短短几年时间,就形成了含小型医药流通市场在内的制药企业产业集群。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通化市医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66户,总资产125.1亿元,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5.4亿元,利税9.94亿元,利润7.25亿元,其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7年在吉林省排序第一。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0户。

产业集群为吉林通化“医药城”建设夯实基础

吉林省科技厅厅长卢连大认为,产业集群效应作为一种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通化医药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卢连大表示,这种产业集群效应首先表现为内部学习效应。通化地区的医药产业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关键一点就是这些新的企业无论是创建人、经营管理者还是熟练工人,都源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原有各个企业,他们完全具备本产业发展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今天A公司的销售经理,明天是B公司的老板,后天是C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这种内部学习效应,大大降低了集群中新衍生出来的企业的创业门槛,增强了医药产业的发展动力。

这种内部学习效应,还极大地节省在当地创办新企业所需的资本。具有成熟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互动的市场入口渠道,不但缓解了通化药业快速发展对资本的需求、技术创新的需求和企业经营者的需求,而且集群本身就是新企业的孵化器。这种机制对促进新企业的衍生,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对区域内资源的组织能力。一些企业一旦用产业集群内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通化医药企业的发展表明,通过区域网络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击败其周边地区的相关企业。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集群是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获得巨大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三,产业集群的规避效应。通化成立了医药行业协会,对本产业集群内部提出严格的行业要求,规范内部的企业行为,并处理来自本集群外部的损害本产业集群利益的各个独立企业。由于对抗市场欺诈行为的不是集群中各个独立的企业,而是代表整个集群利益的企业合作组织,就保证了集群不但有能力处理这种欺诈行为,而且还能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威慑性。这也成为通化医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使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普通”招式打造吉林通化“医药城”

通化“医药城”的发展吸引了多方面的注意。日前吉林省政协有关专家对通化医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化发展医药经济的“招式”都很“普通”,但因符合实际,招招都落到实处,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第一招,发展混合所有制,走体制创新之路。到2003年末,通化市66户制药企业中已经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2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东宝、修正等7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他们还积极进行全方位的资本运作,探索资本流动和升值的途径,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推介公司上市、股权转让(置换)等渠道,全市82户股份有限公司共融资40亿元。

第二招,加强研发和科技攻关,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化市的医药产品先后经历了由滋补药到治疗药、再到重点开发国家级独家新药的更新换代过程。目前全市有2/3的医药企业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2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技术发明和专利产品;68.1%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或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获取新产品和新技术。

到2003年,通化市累计正在开发新产品98种,现已有17个品种获批准文号;在这些新产品中,国家一、二类新药43种。尤其是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

第三招,完善营销策略和手段,不断扩大市场份额。1995年以来,通化市医药企业广告投入高达15亿元,营销队伍发展到5万多人,在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及80%以上的县级城市都建有销售网点。并组织实施代理制和配送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代理网络。此外,还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把产品打入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

第四招,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通化市发挥自身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年产中药材7900多吨,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医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通化拥有的一批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医药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他们与吉林大学联合创办通化医药学院,引进域外人才,全市有150多名机关干部到医药企业工作。目前修正、东宝、万通等企业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已超过20%。

吉林通化“医药城”发展模式的四大启示

通化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为类似地区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吉林省科技厅厅长卢连大将其概括为明确发展导向、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创新文化、调整引资策略四个方面。

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在引进企业进驻医药产业集群区时,既要使本地区的产业与新引进的企业相互融合,同时在相关产业配套方面,更要着力引进那些有助于改善本地市场环境,以及对于主导企业有紧密联系的企业。要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向技术和产业倾斜,有目的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集群区,并用优惠政策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制度体系。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要完善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中心和企业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并建立教育培训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要实现制度创新,降低企业创业条件,降低创新成本,把简化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构建区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培育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任务。要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培育新的文化特征,即专业化、开放型的生产方式;鼓励人才流动;鼓励承担风险,宽容失败;倡导诚信与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鼓励和宽容失败,其次就是勇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自我价值,以及激励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员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创业精神。

调整招商引资战略,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衍生和集聚。原有的招商引资方式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集聚功能正在减弱,出路是加快培育内生的集聚优势。建立科技园区的真正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促使新企业不断繁衍和集聚。当前,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选择,也越来越考虑产业链及其配套的网络是否健全,能否与当地投资子公司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与服务,实现科技基础等公共设施的共享,为外来资本进入集群区提供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