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医药行业盘点:在疲乏与质疑中前行
2005-12-23
医保(包括商业保险)在医改或者说“三医(医疗、医保和医药流通)联动”改革中的关键地位,至今没有很好地被揭示出来,医药产业链受累在所难免。资料图片
年关看盘
闹哄哄,药界又一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国内整个医药行业这一年几乎是在争议和质疑中前进。药价虚高,仍受到全社会的共同责难,国家发改委再度下调抗生素价格,并同时考虑采用多管齐下的办法整治高药价。受价格政策影响,大部分制药企业利润继续呈下滑趋势,药厂、药批、药店大呼利润太少、生存艰难,把药价高的矛头指向医院,但不少医生则认为高价是因为销售中间环节过多。在药品主要终端市场,医院正在经受全国百姓的良心责问,国家已承诺明年将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全行业监管力度。今后,医药行业生产、销售、广告、医疗服务都将是国家整顿的重点。
目前,国内药企虽然销售额仍占药品市场大头,但由于95%以上都在做仿制药,高端市场已被跨国药企全部掌控。研发投入仍然让位于广告投放,中药现代化更多还是停留在口号上,倒是有若干外企开始从中寻求新药。医疗器械也是由几大跨国巨头垄断高端,保健品因信誉问题也难有起色。药企“走出去”效仿“印度模式”能否成功,现在还没有出现先锋或先烈。
前瞻:2006医药5大看点
1、启动医改试点
“看病贵、看病难”,已受到举国上下瞩目,医改新方案明年势在必行。卫生部部长高强最近几次讲话已透露出医改总方向,即政府主导,结合市场机制。根据目前政策动向,明年新方案将会在国内4-5个城市开始试点,国家财力集中投入城市社区及农村医疗市场,政府办医院控制收入规模,其他医院面临改制,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其次,在2005年“医院管理年”基础上,明年国家对医院监管将更进一步,打破医院隶属关系不一的监管困局,实行全行业监控。同时,医保部门单病种付费试点范围也将再扩大,在医疗议价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地方医院“自我限价”争夺市场也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2、药价继续下行
对药企来说,明年药价政策仍是利空消息,药价将继续走“下坡路”,而且治理“虚高”的措施也越来越靠近“根源”。12月初,国家发改委已在21个处方剂型的维C品种进行核定出厂价的试点,目的是从源头遏制高定价,明年这一试点范围将扩大,出厂价上包装也为期不远。根据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最新发言,今后有意将所有处方药纳入国家定价范畴,同时计划将全国分成六大定价区域,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此外,国内药企一直呼吁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一事,将会提上议事日程。对政府17次降价并不见效的现实,市场人士不断提出疑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坚持认为,药价虚高是因为有医院“需求”,根子出在“以药养医”机制上。
3、行业整合加速
过去几年,部分药企过度扩张已成疲态,三九、华源、东盛均不同程度受挫。华源重组后,业界关注的是,对医药领域生疏的诚通怎样去消化这个庞然大物?三九风雨飘摇,多家集团争相竞购,结局难料。而东盛退居二线后,云药集团有可能重选东家。而明年持续收紧的药价政策,也必将导致一批中小企业“奄奄一息”,或死掉或被吃掉,这给有意做大的大集团提供了低成本并购机遇,这其实也符合国家淘汰小、散、乱药企的盘整大方向。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划,2006年1月1日,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若真正推行开来,再加上药价血战,不少药店也将面临关张。金象大药房负责人称,经营牌照一放开,他们开新店成本降低了很多,牌照也不再是稀缺资源,最近已有不少小的连锁店向他们提出并购邀请。此外,继永裕新兴、日美健之后,一些国外巨头明年加快进入中国药批市场。
4、直销难成新宠
明年3-4月,首批直销牌照将发放。从目前来看,今年一直被热炒的直销模式,明年不会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的传统营销模式形成冲击。
除了哈药、健康元等少数企业外,众多传统医药企业对这一新事物仍持观望态度。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认为,直销两个条例的出台,从法律上已限定了直销行业的暴利可能,如果众多企业一哄而上,又将形成价格大战,这就减少了对企业的吸引力,一些保健品企业已经放弃了原先申领牌照的想法。贾亚光表示,西方直销模式是建立在成熟的信用体系之上,而我国市场监管法规尚不完善,直销企业及从业者弄虚作假的成本很低,这一点应引起监管部门和全社会关注。
5、医院外部投资或放缓
曾有市场估算称,境外有600亿美元在中国医疗投资市场外徘徊,但明年境外资本大举投资中国医疗的可能性不大。卫生部官员虽有“鼓励社会资金改制公立医院”的说法,但整个政策仍属于严控状态。国家对境外资本进医疗市场的门槛没有降低,70%的投资比例上限仍无放开迹象,而且仅限于高端市场。这些信息对市场来说,都属于不明朗的政策形势,外资不会轻举妄动。为整治非法行医,国家对于医疗广告将严控,这对民营资本投办新医院的信心是个打击。而重组公立医院,又将面临人员安置、管理模式等复杂问题,不少国内投资者对此都抱谨慎乐观态度。明年的医疗领域,比较现实的是1000多家央企医院的资产整合,已拿到“尚方宝剑”的诚通集团,在吃下华源之后,很可能再举并购,完成整个医药产业链的缝合,据说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国资委。
回眸2005医药TOP10
1、发改委再降22种抗生素药价:
9月底,国家发改委决定降低22种常用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涉及200多个药品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降价金额约40亿元。
点评:这已是8年来发改委第17次发布降价令,但似乎每次总是刀高高举起,落下去却不见血,厂商、医院跟进“变脸”,不亦怪哉?
2、哈医大二院“天价药费”:
12月初前后,媒体披露患者翁文辉在哈医大第二附属医院ICU住院治疗期间,从入院到死亡67天时间共花费医药费550万元,包括400多万元自购药品。根据药费单显示记录,病人去世几天后药费仍在增加。
点评:在“惊叹”有钱人一掷千金的豪气外,该苛责的当然是医院“过度医疗”。
这一事件让公众对医改的关注再上层楼。
3、医药广告严控:
10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在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同时开展“关爱生活,关爱健康———拒绝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最大规模的宣传日活动,工商总局也表示将加大对违法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
点评:对于非法药品广告,SFDA、工商部门联手打击至关重要,而媒体自律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4、部分药企申请直销牌照:
11月1日《禁止传销条例》实施。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正式生效。据悉,包括健康元、哈药集团、美罗药业等传统药企在内,共有70家企业向商务部提出了直销牌照的申请,首批将有30多张牌照发放。
点评:尽管保健品信誉问题至今难以恢复,但直销牌照本身是稀缺资源毫无疑问。从这一点看,哈药、健康元还是聪明的。
5、诚通吞并华源:
12月初,国资委证实:国内最大物流企业中国诚通集团将携50亿元重组以纺织和医药为主的华源集团,并成为华源的第一大股东,华源集团随之成为国资委二级企业。
点评:想当初,华源原董事长周玉成豪气干云,左揽上药、右收北药,却难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华源独造医药航母的梦基本破灭,诚通如何调整船向还是个谜。
6、帝斯曼如愿进华药:
10月27日,华北制药集团与荷兰帝斯曼集团签下合约,帝斯曼对华药进行3个层面投资,投资总额达1.64亿美元,华药集团则由国有公司变身成为国资控股的中外合资公司。
点评:这场“姻缘”在几近谈崩之时,又峰回路转,其间利益进让可见艰难。好事多磨后,双方各得其所,不过这一合作显然打破了国产维C垄断全球的格局。
7、赵新先司法被拘:
12月12日,媒体曝出三九原掌门人赵新先被拘。正在清偿上市公司欠账的三九集团,又陷入司法调查的危机之中。
点评:去年因98亿元巨额债务而被免职的赵新先,临走之时上级还书面表扬了他的曾经“贡献”。但纸包不住火,三九健康城土地项目将赵重新拉回到公众视线。过度扩张,盲目做大,已成不少企业的通病,能善终者几何?
8、郭家学淡出云药:
12月初,有消息传出,东盛可能退出云药集团的重组。随后,郭家学向本报记者证实,身为云药董事长的他已不再管理云药集团,而由国药集团负责云药。去年并购云药的主体是东盛与国药合资的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目前东盛有意将合资公司中的股份从49%降至30%.点评:郭家学从强敌手中抢下云药,但终因协议目标难兑现,无力消化云药,而悄悄退出核心管理层。国药集团能否与云药继续合作,还是个变数。
9、五大药商建立联盟:
今年4月底,由京、沪、津、渝、穗五大城市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发起“中国医药商业经济联盟”,拟通过结盟的方式降低成本,这5家成员分别是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
点评:本是诸侯各霸,据说因九州通等新生代“快批”而生“连横”之心。从医院业务方面争取更多话语权的同时,此种模式涉嫌不正当竞争也在所难免。
10、“达菲”全球抢手:
从今年10月底至今,因禽流感疫情的上升,被WHO定为人禽流感推荐用药的“达菲”异常火爆,先后有150家企业向罗氏提出生产申请。
12月初,作为上海罗氏制药股东的上药集团获得授权。
点评:虽说达菲抗禽流感尚存争议,但仅凭全球授权生产一事,罗氏就吊足了公众的胃口。全球流感何时爆发不确定,但罗氏肯定已挣得盆满钵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