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平台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20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杨殿兴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始终把中医药科技工作作为发展中医事业的先导与支撑,创新机制,构筑平台,提出中医药科研“两靠拢、三加强”工作方针,推进中医药科研向临床靠拢,向产业靠拢,并加强临床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新药开发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绩效。

整合资源,构筑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平台

建立联盟,发挥集团作用。整合我省中医药科技资源,我局倡导组建了“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充分集成我省中医药科研、教育、医疗和企业的人才、设备和科研条件,以项目为纽带,集中力量攻克中医药科研重大课题,促进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推进产学研结合。据初步统计,2006~2009年全省共承担国家973项目10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部级项目30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5项,四川省科技厅各类专项课题157项,共争取国家科研经费约1.8亿元。

四川省集中了一批科技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形成了以省、市科研院所及高、中等院校为主体,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技队伍相结合的科研体系,构筑支撑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高平台。全省现拥有国家中药GCP中心、国家中药GLP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2009年度,我省又有5个研究室获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已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6个,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1个,涵盖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西医院等单位,为中医药科技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和条件的支撑。借助这些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我省“十一五”期间,一大批成果获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5项,部分成果已在相关单位进行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益。

以科技促临床,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局加大了中医药临床研究力度,通过组织实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和《中医药防治疾病优势病种研究》专项,在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的多个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通过举办成果推广应用学习班、组织专家实地指导等方式在省内相关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我局组织省中医药科学院,以川产道地药材为主配方,自主研发“扶阳解毒颗粒”,开展HIV感染者中医药干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及中医、中西药结合治疗艾滋病等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可提高和稳定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轻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

通过临床的科学研究,极大地提升了中医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了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5个,在建国家级重点专科21个,建成省级重点专科60个,在建62个。2009年度我省又有11个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

以科技为先导,推进中药产业化发展

我局通过组织实施局重大专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资源项目保护和开发工程》,以科研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先后确定了凉山州青刺尖、江油县青黛、马边县乌梅等资源的开发研究作为该项目实施品种,现已有部分项目完成研究工作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江油青黛资源开发》项目研制的“青黛炮制的现代生产方法”和“青黛水分自动分选装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在当地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超亿元。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建立《川产道地和主流药材标准品库》的基础上,还组织开展了川产道地和主流中药材品种上2010版《中国药典》工作,筛选了羌活药材及饮片、川射干饮片和川牛膝、黄柏、川贝母、青黛、余甘子、川芎、川木通等7个药材9个品种进行标准的提升研究,其研究结果都已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采用。

目前,我们还瞄准提升中医药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了中药新型饮片、中医辨证论治智能化软件、中医院信息化共享平台和电子计量智能中药柜等的研究开发也已初见成效。

以上专项的实施,对于促进地方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四川道地药材品牌,促进综合开发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推进四川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进程。(本报记者 张东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