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拘一格,兼顾各家

自《黄帝内经》而下,名医辈出,先有“医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经中所书方药,常有奇效。后代医家则有唐代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代张景岳、清代叶天士、王清任等名家,在中医学的发展长河中,颇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遵从“医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学说,并结合当时的疾病发生情况,不断发扬拓展中医理论,且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纠正医学时弊的需要,尽加发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奇效良方。

“医圣”张仲景根据当时疫病流行的情况,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为后代医家所推崇。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根据当时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和滥用温燥的医风,极力倡导“火热论”,提出了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被后世称为“寒凉派”;而张从正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和当时食补成风的时尚,认为六淫外邪、饮食邪气最易致人于病,一旦致病,则应遵从《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将外邪驱除出体外,因而成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李杲在其所著《脾胃论》主张以补脾胃为要,而成为“补土派”的代表;朱丹溪在刘完素、李杲的理论基础上,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床处方用药主张“滋阴降火”,被后世称为“滋阴派”。清代医家,面对不断流行的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学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叶天士著有《温热论》,提出了温病治疗当以卫、气、营、血辨治。同时,他的久病入络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代的另一位中医名家王清任在其所著的《医林改错》中,不仅修订了前人的一些解剖认识上的错误,而且根据自己对气血理论的理解和其丰富的就诊经验,创用了一系列活血祛瘀的方剂,如三大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对现代医家具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历代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医学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尤其到了现代,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已被慢性内伤杂病所取代。因此,过分拘泥于古代先圣之一人一法,已难于取效。而当不拘一格,灵活遣方。如风湿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则当辨为肾阳衰微,水气内停,治疗应选用真武汤。然而,此为久病,气分病变必已累及血分,而致血行不畅,加用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可兼顾气血,提高疗效。同时,遵循张景岳的理论,在温阳利水之时,适当选用补阴药物,以使生化之源充足。如此遣方用药,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而且顾及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为取得长期疗效打下了基础。临床应用,也颇多效验。类似经验不胜枚举,因而认为,临诊遣方当不拘一格,兼顾各家,以取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