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风湿性心脏病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特点,相当于中医“心痹”、“心悸”、“水肿”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痹证演变而来,其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和外邪侵袭两个方面的因素。其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后天失养,以致气血不足,腠理不密,外邪乘虚侵袭所致;外因多与气候变化、生活环境有关。《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即言主要是感受风、寒、湿等外邪,或外邪化热,以致病邪流阻经脉、骨节、肌腠之间,阻碍气血运行而致。当痹证日久,反复发作,犯及心脏,可导致心脏气血不足,日久及肾等脏腑病变。而心肾等脏器的病变往往导致痰浊、瘀血的产生,从而形成气血阴阳不足与痰浊、瘀血等实邪挟杂的病理状态。所以在治疗上,即应明辨虚实,标本兼顾,扶正固本与祛邪治标之法统筹合用。临床上我们主要按以下几型辨证论治:
1.外邪扰心 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咽干、关节疼痛、或红肿灼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而时止。治疗宜祛风清热除湿,方用宣痹汤加减:防己12g 连翘12g 米仁12g 半夏12g 宣木瓜12g 络石藤15g 银花12g 丹参15g 威灵仙15g 秦艽12g 甘草6g 当归12g。咯痰黄稠而证属痰热壅肺者,加黄芩12g 天竺子30g 鱼腥草20g 蒲公英20克。咽痛不适,加山豆根12g 挂金灯12g。
2、气阴两虚,血脉瘀滞: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头晕目眩,气短自汗,身疲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治疗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用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党参12g 麦冬12g 五味子6g 黄芪30g 生地、熟地各20g 当归12g 川芎12g 红花6g 桃仁12g 白术、白芍各15g。心悸、易惊惕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桂枝12g 炙甘草10(20g;
3、心肾阳虚,瘀血阻滞:患者表现为心慌不适,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治疗宜温补心肾,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选真武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附子12g 猪苓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芍15g 桃仁12g 川芎10g 当归12g 红花6g 地龙12g 仙灵脾20g 补骨脂12g 鹿角片10g 女贞子12g 山茱萸肉12g 炙甘草6g 党参15g 生黄芪30g。水肿甚而小便量少者,加泽泻15g 车前子、车前草各15g。
4、水饮痰浊凌心:症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眩晕,恶心欲吐,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治疗宜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g 桂枝12g 白术15g 白芍15g 附子12g 猪苓15g 炙甘草6g 泽泻15g 车前子、车前草各15g 煅龙骨、煅牡蛎各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