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990)

一、诊断标准

(一)常年性交应性鼻炎 

1.记分条件:

(1)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5个以上),流清涕和鼻粘膜肿胀3个主要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积累超过6个月,1日内发病时间积累超过0.5小时。

(2)病程至少1年。

2.记分标准: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时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1种为++或++以上,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得2分,共4分。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或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得1分。

得分6~8分可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分为可疑变态性鼻炎,0~2分可能为非变应性鼻炎。

(二)花粉症:

1.季节性发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播粉期符合。

2.发作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痰涂片)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或鼻分泌物涂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

4.花粉变应原皮试反应阳性,至少有1种阳性反应为++或++以上,或鼻粘膜变应原激发试验阳性,眼结膜试验阳性。

5.病程至少两年。

6.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鼻分泌物特异性IgE检测。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为了率确地、客观评定疗效,应进行:

1.症状分级(表1-8-1)。

症状分级

2.体征分级: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

3.根据症状和体征分级的病情分为Ⅲ级(表1-8-2)。

症状和体征分级的病情

4.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记分标准(表1-8-3)。

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记分标准

5.根据治疗前后的病情记分对比和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记分标准对比制定疗效。脱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应在治疗两年后评定,花粉症治疗至少一个发病季节后评定。

脱敏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治疗后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减2或3分为显效,减1分为有效。自觉症状的改善与否也作为评定疗效的参考。

药物治疗。如用药3~4周,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Ⅱ级为显效;改善Ⅰ级为有效。

手术治疗(如筛前神经切断或电灼,翼管神经切断或电灼等)。疗效的评定可参考手术前后病情分级和鼻粘膜激发试验的记分,但应有术后至少1年的疗效观察。

上述判定疗效的标准也可作为评定冷冻、电熨、激光和针刺等治疗效果的参考。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肺气虚为主者,宜温补肺脏,祛散风寒;肺脾虚弱宜健脾益气,升清化湿;肺肾两虚宜温肾壮阳,固肾纳气。

2.治疗方法

(1)肺气虚型:①外治:a.用辛夷花、防风、白芷各200g,苍耳子150g,以蒸馏法制成1000ml滴鼻液,滴鼻,每日3次。B.用牡丹皮1500g,清水浸泡约1天,蒸馏成2000ml乳白液,

滴鼻,每日3次。c.用白芥子、玄胡、甘遂、丁香、白芷、细辛、生姜汁,研末调成糊状交替敷贴大椎、肺俞、膏肓、肾俞、膻中等穴。d.用人参渗或丹参液注入两侧鼻甲粘膜下,每次1ml,4日1次。e.用银针深刺印堂穴,每日1次。f.取百会、上星、身柱、膏肓、命门、气海、中脘、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悬灸或直接灸,每次选穴3~4个,悬灸20分钟。②内治:用党参30g,黄芪30g,防风6g,细辛3g,荆芥6g,诃子10g,乌梅5g,升麻5g,白术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2)肺脾两虚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用人参5g,黄芪15g,白术1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0g,陈皮5g,泽泻10g,辛夷花5g,白芷10g,细辛3g,生姜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3)肺肾两虚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制附子10g,肉桂3g,熟地20g,茯苓15g,山药30g,山萸10g,丹皮10g,泽泻10g,肉苁蓉10g,覆盆子10g,菟丝子10g,细辛3g,吴茱萸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