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常见心脏病临床经验
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统称,它包括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的范畴。几十年来张云鹏主任悉心研究心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他认为心脏病的发病原理,虽然与心脏有关,但又不完全限于心脏本身,而与肺、肝、脾、肾诸脏的关系密切。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很多,但可概括归纳为一个基本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法则。
心气虚弱: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结或代。本证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治疗原则:益气养心为主,可用自拟益气养心汤:黄芪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茯苓12克,五味子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5克,炙远志6克,淮小麦30克。
心阳不足:心悸甚,胸闷(痛)气促,畏寒肢冷,头晕,舌淡而胖,脉沉细或结或代。本证多见于冠心病,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治疗原则:温阳养心为主,可用自拟桂枝甘草新加汤: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5克,生晒参3克,五味子10克。
心阴亏虚:心悸易警,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质尖红苔少,脉细数或促。本证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治疗原则:养阴补心,可用自拟养阴补心汤:太子参、玄参、丹参、茯苓、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各15克,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各10克,远志、桔梗各6克。
心血亏损:心悸怔忡,精神疲乏,头晕失眠,面色萎黄,口唇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或代。本证多见于贫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治疗原则:补心养血,可用自拟养心补血汤:党参、当归、熟地、柏子仁各15克,炙黄芪3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心脉瘀阻: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心慌怔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或代。本证多见于冠心病。治疗原则:活血化瘀,可用自拟丹参通脉汤:丹参、黄芪各15克,白檀香6克,砂仁5克,川芎、赤芍各10克。
优郁伤神:神志抑郁,善太息,心悸烦闷,舌边尖红,脉细弦。本证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治疗原则:解郁安神。可用自拟疏肝宁神汤:柴胡、炙远志各6克,当归、赤芍、白术、丹参、生地、制香附各10克,酸枣仁20克。
心肝火旺:头晕胀,头痛心悸,烦躁易怒,口干手麻,呼吸困难,血压偏高,舌尖较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涩。本证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疗原则:泻火活血。可用自拟泻肝散血汤:天麻、菊花、山栀子、黄芩各10克,钩藤、夏枯草各30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丹参各15克。
心肺气虚: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面色苍白,头晕,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结或代。本证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原则:补肺养心,轻症用钟乳补肺汤加减:党参12克,五味子、桔梗各5克,款冬花、紫菀、白术各10克,钟乳石、白石英、茯苓各15克,淮小麦30克。重症用人参蛤蚧散加味:生晒参3克,蛤蚧1对,杏仁、川贝母、桑白皮各10克,茯苓、淮小麦各30克,知母6克。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夜寐多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本证多见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克山病。治疗原则:补心健脾。可用自拟补心益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龙眼肉、陈皮各10克,黄芪、当归12克,酸枣仁20克,远志、木香、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
心肾阳虚:胸闷气喘,唇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瘀斑青紫,脉沉细或迟。本证多见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状宝房结综合症。治疗原则:温肾回阳,可用自拟温阳利水汤:制附子、干姜各10克,黄芪、白术、车前子、丹参各15克,茯苓30克,肉桂6克。
心阳虚脱:烦躁暴喘,面色青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下降,舌质紫暗。本证多见于心源性休克。治疗原则:急救回阳,可用回阳救急汤:制附子、白术各15克,肉桂8克,生晒参、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干姜12克。
张老认为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心、肾、肝、脾、肺等脏腑功能低下,气血循环运行障碍以及感受时邪,情志不和,饮食失宜,起居不慎等综合因素作用,使整个机体不相协调的结果。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同时在治疗期间要尽量避免精神上的刺激,给予良好的安静环境,充分休息,加强生活护理,对本病恢复也有辅助作用。